微 信 扫 一 扫
AI时代,阅读仍应是人们的刚需
发布时间: 2025-04-23 来源: 红网 作者: 王欣钰

  4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改变。ChatGPT可以辅助写作,Deepseek能够快速整理资料,智能算法甚至能定制独家的复习计划。面对这样的技术浪潮,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现:在AI时代,阅读是否也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实际上,这是不能的。


  阅读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塑造人文精神。无论技术如何演进,阅读这一看似传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人类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刚需,始终保持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无论AI如何发展,都不可能把对世界的认知、对知识的理解直接“粘贴”在我们的大脑中。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AI可以是工具、是助手,可以帮助我们综合、理解、分析,但绝不是阅读的替代品。


  虽然AI速度很快,但是我们每个人思想的成长与成熟依然需要慢阅读。AI的便捷性毋庸置疑,用户输入一个问题,几秒就能得到答案;提交一个论文主题,系统就能迅速生成初稿,但是这种知识获取方式容易让人停留在浅层认知。哲学、文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的经典著作,往往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理解其精髓。AI用三言两语或许能概括这些书籍内容,但是真正的学问依然需要系统性思考,在字里行间推敲、质疑、联想,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就如同酿酒,AI可以分析酒的成分、年份和工艺,但真正的醇香与韵味,唯有经过时间的发酵、匠人的耐心守候,以及人们的细细品味,才能真正被领悟。如果我们过度依赖AI“高效精简的输出”,很可能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沦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虽然AI能够快速提取文本的浅层信息,却永远无法给予深度阅读带来的心灵共鸣与满满的收获感。各大平台的算法推荐系统能精准捕捉我们的认知偏好,但也在无形中编织着思想的牢笼。深度阅读则要求我们主动投入,在字里行间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当我们研读《理想国》时,必须主动适应柏拉图严谨的辩证逻辑;当我们品读《资本论》时,需要调整思维节奏以理解马克思深刻的社会剖析。经典著作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提供了多少现成答案,而在于它们迫使我们放慢节奏,跟随作者的思维轨迹,在适应另一种认知模式的过程中,进行思辨与重构。我们只有在逐字逐句地梳理,一点一滴地咀嚼后,才会有一种突然而至、恍然大悟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如果没有一番自我“折磨”是不可能领会其中的美妙的。这种“美妙”不仅是思维蜕变的契机,更是读懂文本奥妙后所抵达的精神丰盈。AI可以提供知识概要,但是这种收获感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


  那么,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我们该如何让AI真正服务于深度阅读?我们不必拒绝AI,而是应该让它成为深度阅读的“智慧助手”,发挥其技术优势。AI可以作为强大的阅读辅助工具:它能快速梳理文本脉络,帮助我们把握著作的框架结构;能精准定位关键论述,节省查阅时间;还能提供背景资料,拓展我们的理解维度。真正的深度阅读,需要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可以在AI提供的辅助基础上,主动进行独立的思考、质疑与创造。这种人与技术的良性互动,才是数字时代AI真正服务于深度阅读的正确方式。


  AI时代,知识获取的途径更加多元,但阅读的价值不仅未被削弱,反而更加凸显。文字承载的不仅是信息,更是跨越时空的思维对话;书籍沉淀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类文明的精神根系。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阅读始终是人们的刚需,它让我们在便捷和高效中保持深度思考,在科技洪流中坚守人文精神。身处技术浪潮中,我们应当善用AI,但绝不能放弃阅读,因为唯有在书籍的世界里,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思想有温度的人;因为唯有在文字的海洋中,我们才能保持独立思考,在数字时代书写属于人类文明的精彩篇章。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6/1489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