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竹林退耕成荒野,莫让政策“善意”在形式主义中“翻车”
发布时间: 2025-04-23 来源: 红网 作者: 曾茜

  贵州赤水的山野间,砍伐后的竹林根茎仍在泥土中悄然蔓延,而整改复耕的地块已杂草丛生。这场以“复耕地”为名的行动,最终让良林成了荒地,政策善意沦为形式主义的“翻车现场”。行政指令与土地逻辑背道而驰,数据考核与民生冷暖激烈碰撞,这场“竹根与政令”的较量,恰为基层治理敲响了一记警钟:若政策执行只顾“卫星图斑清零”,却无视山路弯道上的现实沟壑,再好的初衷也会在机械落实中坠入深渊。(4月21日 央广网)


  赤水的矛盾,是山地逻辑对平原思维的无声反抗。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赤水沟壑纵横,村民数十年摸索出的“竹经济”本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结晶。一纸整改令下,竹农被迫急急地挥刀斩断生计来源,却未等来替代产业的春风和技术引领的革新。政策制定者用平原粮区的模板丈量山地农业,用“开天窗”的方式切割完整生态系统,这种“削足适履”式的治理,注定要在竹根的顽强生命力前败下阵来。那些从砍伐竹林中腾出的土地,既无灌溉管网滋养,又无产业链条承接,最终只能成为报表上冰冷的数据、山野间刺眼的疮疤。


  形式主义的病灶,往往源于政策链条的“断层”。从冬季突击整改到春季耕种荒废,从每亩地2000元整改成本无着落到后期配套设施悬空,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层层失血,暴露出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严重脱节。乡镇干部在“问责倒计时”中仓促动员群众,当“经济账”撞上“政治账”时,所谓的整改早已异化为机械的流水线作业。这种“解决一个问题,制造十个问题”的治理模式,恰如村民口中自嘲的“竹篮打水”——看似动作迅猛,实则徒劳无功。


  破解困局,需要一场“从云端到泥土”的治理革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孔祥斌提出的“土地综合整治”思路,或为赤水指明出路。政策制定者若能将卫星图斑与农户账本同步审视,多倾听田间地头农户们的声音,那些疯长的竹根或许就能化作生态经济的蓬勃根系。


  当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吹响,我们既要警惕“坐在办公室规划田野”的官僚主义,也要防止“用文件落实文件”的惰性思维。良政善治的真谛,不在于卫星图上整齐划一的色块,而在于能否让每一寸土地都找到“向光生长”的力量。要让政策引擎装上“山地轮胎”,懂得在弯道处减速、在沟壑间寻路,基层治理的列车方能载着民心,穿越重重竹林,驶向真正的人间烟火。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8/66/1489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