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汉寿县,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圈”了。包括县委、县政府在内,38家机关事业单位拆除了单位的围墙,向群众开放院内的绿色空间。一时之间,关于此事的探讨,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在汉寿,这项工作被概括为“拆围透绿”,是汉寿打造“最美城市客厅”的核心工作之一。(4月21日 南方周末)
38家机关事业单位拆除单位围墙,对公众来说可谓善莫大焉,是亲民、为民之举。
机关事业单位拆除围墙,墙内优美的绿化环境和停车位等公共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公众受益颇多。有的单位在围墙内种植花草树木,绿化环境干净、整洁、优美,游历其中令人感到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停车位也仅向单位职工提供。然而,由于围墙的阻隔,这些公共资源只能由单位职工独享,公众很难共享,这不免令人感到遗憾和无奈。如今围墙消失了,公众能够自由踏入单位内欣赏优美的绿植环境,将车停放在停车位上,生活便利了,自然感到欣喜、愉悦。
“门难进”是公众到有的政府单位办事时面临的一个难题。公众对待一些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诉求,希望政府单位能够了解实情,切实履职,解决问题,特别是有的问题久拖不决,希望相关单位领导能够重视。可是由于围墙的阻拦和门卫的刁难、呵斥,他们有时被挡在单位外,导致“事难办”。如今,拆除了围墙,公众可以直接进入单位内部,寻找相关工作人员或负责人,反映问题和诉求,寻求解决之道,“门难进”变成了“门易进”。
拆除围墙折射出相关单位直面公众、正视问题的坦率态度和开放姿态。在拆除围墙之初,有的单位担忧:群众频繁上访会影响日常工作。但是,当地主政领导认为,即使关着门,也要解决群众上访问题。这种思路打破了相关单位看待上访群众的传统认识和思维。事后表明,当地没有因为群众频繁上访而影响单位日常工作。可见,拆除围墙的背后是相关单位解决群众诉求的诚意和责任担当,此举增进了彼此的互动和信任。相反,如果利用围墙将公众拒之于外,不理睬、不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上访事态极可能复杂化、扩大化,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总之,拆除围墙,让社会公众共享公共资源,解决了政府单位“门难进”的问题,是亲民、为民之举。2022年,汉寿县实施“靓城战略”,“拆围透绿”工作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被进一步推进。迄今为止,已经有上百个地区到汉寿考察,想要学习和复制经验。其实,拆除围墙的背后是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只有坚持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切实解决群众急愁难办事,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拥护,这才是学习、借鉴的“真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8/66/14895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