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交友App“陷阱”频现,谁来为用户安全“守门”?
发布时间: 2025-04-23 来源: 红网 作者: 高家千

  近期,央视曝光多款交友App隐藏消费陷阱,如“初爱”“她伴”等平台无视低俗色情违规之举,诱导男性用户付费与异性聊天、语音、视频,内容涉黄毫不忌讳。此前,陌陌、探探等社交软件深陷涉黄丑闻被点名,《法制日报》亦揭露“纸飞机”“蝙蝠”“事密达”等非主流软件诱导未成年人帮助实施电信诈骗。当乱象逐渐蔓延,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何这些假社交之名、行不法之实的App总能死灰复燃?


  应用商店本应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哨卡,但在利益面前“缴枪不杀”。开发者将色情暗示包装成“情感咨询”,把诱导消费美化为“大哥打赏”;平台则与开发者“合穿一条裤子”,借“摊位费”坐收渔利,却对违规行为“选择性失明”。这种披着合规外衣的灰色交易,靠敏感词的自动过滤和平台的自觉遏制,显然是不可能的。


  网信办2022年“清朗”行动清理违法信息5430余万条、下架App、小程序超2800款。2023、2024年“清朗”行动,力度不减,却难以根治灰产App“换马甲重生”的顽疾。专项行动的短期性与灰产App的顽固性矛盾,无法从根上解决,而平台正是瞅准了这个“空子”,一边连麦“情感咨询”,一边涉黄“擦边”。


  解困之道,首重其本。建立平台的“首诊负责制”,强制要求苹果、安卓等应用商店对入驻App实行“资质审核+动态抽检”,若因监管失职致用户损失,需承担“先行赔付”连带责任,唯有让“风险成本”与“摊位费”对等,才能从入口端阻断灰产App的生存土壤。


  技术监管与法律问责双管齐下,倒逼平台敬畏规则。例如,交友类App强制实名认证并接入公安反诈系统,将“情感欺诈”“套路充值”等行为纳入司法解释,让法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以疏代堵,填补情感真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支持心理咨询机构搭建公益交友社区,街道社区举办读书会、联谊会等,为孤独群体提供真实联结,这种“线下联结替代线上依赖”的模式,既能减少其对虚拟情感寄托的过度依赖,又能从需求端削弱灰产App的生存根基,避免其成为不良平台的“收割对象”。


  说到底,交友软件应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而非“钻空捞偏”的法外之地。当街头巷尾的棋牌室都要备案登记,动辄百万用户的社交平台更需系紧“安全带”。技术进步的意义,终要回归人性中对美好的期待——唯有力斩利益枷锁,让“天涯若比邻”的愿景照进现实,方能真正让真诚遇见真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6/1489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