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医保药价“三重门”:谁在薅患者的羊毛?
发布时间: 2025-04-23 来源: 红网 作者: 王志高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近日,来自辽宁大连的王鑫(化名)告诉记者,自己怀孕后查出缺乏维生素D,医生给她开了一盒价格为47.4元的双鲸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这盒药吃完后,王鑫又在家楼下的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同品牌同规格的药物,看到价格为63元,比医院贵15.6元。疑惑之下,她打开某电商平台进行搜索,发现一些店铺29.8元就能买到同款药品。(4月21日 《工人日报》)


  这组触目惊心的价格数据,犹如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前医药市场的荒诞现实:同一款药品,医院、医保定点药店、电商平台竟呈现出47.4元、63元、29.8元的三重价格门,而最贵的恰恰是挂着“医保定点”这块金字招牌的零售药店。


  医保定点药店本应是惠民利民的“健康守门人”,如今却成了“价格刺客”。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现象绝非个例:感冒药在实体药店售价35元,外卖平台只需11.3元;维生素D滴剂在药店卖54.3元,网店仅售14.9元。更令人愤慨的是,当消费者提出价格质疑时,药店给出的解决方案竟是“可以按线上价支付,但不能刷医保卡”。这种“二选一”的把戏,让参保人陷入“要么多花钱刷医保,要么放弃医保优惠”的两难境地。医保定点资格,这个本应代表服务质量和价格公信的认证,正在被异化为某些药店“合法”收割患者的特权凭证。


  药店将价格虚高归咎于“房租、人工、医保对接等成本”,这套说辞在电商平台低廉的价格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究其根本,是现行制度为医保定点药店提供了过大的定价自主权,又缺乏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虽然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集采药品进药店,但大多数药品仍处于监管盲区。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价格乱象正在造成医保基金的“隐形流失”——当参保人被迫选择高价刷医保时,多出来的每一分钱,最终都是在透支宝贵的医保基金。


  破解药价“三重门”困局,需要监管部门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目前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已上线药店比价功能,但这种“阳光公示”还远远不够。建议借鉴辽宁等地的做法,为药店药品设置“价格红线”,对长期高于市场均价的定点药店实行退出机制。同时,要加快推进集采药品进药店的覆盖面,让药店享受与医院同等的采购价格。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医保定点资格的“终身制”,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将药品价格合理性作为核心指标,让真正惠民的药店获得发展空间,让“薅羊毛”者无处遁形。


  医药价格关乎国计民生,容不得半点含糊。当一盒维生素D在不同渠道出现成倍价差时,受损的不仅是患者钱包,更是整个医保制度的公信力。破解药价“三重门”,不仅是为患者省钱,更是为医保基金“止血”。只有斩断利益链条,才能让医保定点药店回归“便民惠民”的初心,而不是沦为某些人眼中的“肥羊”。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8/66/1489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