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潜化,促进生命价值发展》前言
发布时间: 2025-04-22 来源: 作者: 江周敏

  任何思想和理念的形成,都要经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说,有其成长的轨迹。


  毛泽东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段话阐明了思想形成的两个关键特征:一是思想基于认识;二是思想基于实践。脱离认识和实践,思想无所形成。认识需要时间去完善,需要时间的“洗礼”,在时间长河里去修正、凝练。实践需要场域去检验,需要空间去“发育”,在空间场域中去碰撞、成长。


  办学思想,应该放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去审视。它的形成,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而是产生于个人长时间对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和教育价值等的认识基础上;它的形成,不是一隅之见的事,而是在经历多个岗位实践对认识的不断检视、验证和确认的基础上。“潜化教育”办学思想同样需要这样的孕育过程,它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形成三个时期。


  (一)


  从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来衡量,在揭阳第一中学任历史学科教师时候,是我个人办学思想的奠基、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很多关于教学问题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探索,虽然因学力与经历的原因,处于相对模糊不成熟的状态,但,毕竟是初入职场者思想和行为在教育现实土壤上第一场历练。在我看来,这些历练是个人办学思想不可割裂的一个部分,也是必要的积累与铺垫。从课堂教学到作业布置的设计,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衔接,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延伸,我都将“学科综合素养”作为教学理念的核心,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实践着。如“微文化”讲座、社团文化活动、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和“每天送你一句话”等活动的开展。今天,回想起来,这些教学的实践尝试,无疑成为我后来凝练办学思想过程中的“思想支点”,让一切关于办学思想的梳理有了来由和基质。


  (二)


  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七年时间里,基于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爱与牵挂,很多时候,我更多的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如何能生活、生存得更好,更宏远来说,我比较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在获得某些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如何体现一定的生命价值。如果将七年的特殊教育经历做一下粗略的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零碎的思考与实践”。这一阶段并没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因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合理的人员构成,只能“边学边做,摸着石头过河”。第二阶段是“办学理念的梳理和探索”。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初步形成“融通导合、适性扬才”的办学理念,以及“点燃残缺身体里的生命之光”的育人目标,同时,在课程建设上也有了积极的尝试。第三阶段是“‘融适’课程体系的建设”。基于对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认知,逐渐在课程、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相对系统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在特殊教育工作这个时期里,关于人性和生命思考与实践的成分较之以前强烈了很多,而且更贴近个人关于教育、育人和学校管理的意识存在,成为办学思想凝练路上的主要影像。


  (三)


  2020年,教育领域有两个视点引起学界的注意,一是“生涯教育”,二是“自然教育”。某种意义上,生涯教育是对“生命、生活、生存”教育的延伸与完善,自然教育则是一种既往与开来。这两种关于教育的审视与诉说,是对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深刻思辨,更是对教育回归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的深切关注。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教育的时代变量和行为准则上,审视学习方式、知识传播、价值观念、教学模式、师生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变革,呈现学校教育的科学性和发展性,精准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教育根本性问题。2020年10月,我“回归”到普通教育领域,到揭阳第二中学工作,在研读国家关于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之后,对“高品质学校建设”“高中育人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潜化教育”办学思想,构建潜化教育实践体系。一是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宗旨。二是通过培养“四维”教师和“四养”学生,激活师生两个群体。三是在“立德树人、潜化育人”课程理念统领下,编制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涯教育的“四生”德育课程,编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生命价值课程的“三级”教学课程,编制“四个联系”和“五种表达”的校园文化建设课程,编制美术和音乐的艺术特色课程。四是通过支持度评价、人的发展度评价和教育教学评价,建立办学思想评价体系。


  至此,潜化教育办学思想在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上基本形成,相对完整地呈现了潜化教育办学思想“生命演绎”的过程,同时,在具体实践中逐步推进应用,取得比较大的办学成效,以实践诠释其具有的现实价值意义。


  教育工作者,某种意义上,属于“精神生产”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需要思考、积淀、交融和述说,这是产生撰写和出版这本拙作的初衷,既是对教育生活在文字上的一种体验,也是对自身成长的一种记录,从未有过像古语所说的“立言”的自大想法。


  从本书的写作角度来看,由于学历和工作的关系,在语言表述、逻辑关联和体系建构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以上粗浅表述,权当本拙作的“前言”。


  (作者系揭阳第二中学党委书记)


  (注:《潜化,促进生命价值发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