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高校学风建设不是“消灭手机”,而是“唤醒学生”
发布时间: 2025-04-21 来源: 红网 作者: 范淑敏

  日前,《羊城晚报》报道称,西安某大学推出“无手机课堂”,各教室安装手机袋上课前强制上交,有部分学生反映这种管理方式影响了自己记录老师PPT、搜索电子资料等学习行为,而学校却回应:属于自愿。


  然而无论是否出于自愿,提倡学生上交手机才能开展教学活动的管理方式,都折射出了高校教育管理思维的僵化。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无手机课堂"试图用物理隔绝替代教学优化,用形式管控遮蔽教育本质,这种将学生视为潜在违纪者的防备性管理更违背了教育规律,终究不是长久之策。


  诚然,“无手机课堂”是营造专注学习环境的一种尝试,这项规定的初衷值得肯定,但若强制执行引发学生群体持续性的抵触,恰恰暴露出管理方式与现实需求之间的错位。当学生反映因无法拍摄课件、查阅电子资料而影响学习效率时,校方若仅以“自愿”之名回避争议,但无法唤醒课堂活力,反而可能消解师生互信。因为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规训,唯有尊重新一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习习惯,在秩序与自由间寻找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此外"无手机课堂"暴露的不仅是管理方式之争,更是教学能力危机。当大学将课堂秩序维系于手机袋的物理封锁时,实质是暴露了传统教学设计与数字时代学习需求的脱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在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教师若仍依赖单向灌输与陈旧PPT,纵使填满所有手机袋,也填不满学生的求知欲。


  从学生视角出发,强行让手机“消失”的管理背后隐藏着一种“不信任”的预设,仿佛大学生离开了监管,就无法认真学习。《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书体现出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阶段,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愈发强烈。他们渴望在校园环境中让自身的想法、建议能被重视,被当作平等的个体对待。因此这种将成年学生视为“需要时刻盯着的未成年人”的心态,与大学生群体渴望被尊重、被赋权的心理需求形成鲜明冲突。学生当然愿意去理解高等教育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前提是不被简单当作“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当高校管理逻辑建立在“防堵”而非“疏导”之上,即便短期能换来课堂表面的“安静”,却也在无形中消解了学生对教育的认同感。


  从“管手”到“管心”是教育的必修课,学风建设的核心从来不是“消灭手机”,而是“唤醒学生”。当教学缺乏吸引力,即便没收了手机,学生也可能用发呆、睡觉等方式“对抗”;而当课堂充满魅力,即便允许使用手机,学生也会主动聚焦于知识本身。这就需要教育者回归教育本质,思考如何让课堂成为“值得专注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手机平台发起实时弹幕进行讨论;课堂也可以用短视频导入课程,允许学生在特定环节使用APP.当管理从单向强制转向双向共建,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反而会被激发。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转型应以师生共识为基石,毕竟课堂不是单向管理的试验场,唯有正视管理与教育规律间的动态平衡,方能抵达润物无声的育人境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5/14890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