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周田镇仙家村加快发展特色产业,致力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不断推进“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荣获“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并入选为省级“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之一。
从“卖番薯”再到“卖薯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作为纯农乡村的仙家村,切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引入“西瓜红”等番薯新品种,实行水稻和番薯轮流耕作种植,全村已种植“西瓜红”番薯900多亩。同时,该村利用闲置土地,投资2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番薯加工厂,主要进行番薯条、番薯片加工生产,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能够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20万元,带动60名村民就业。
田野上的“加减法”,换来产业布局的一手“好牌”,从“卖番薯”变成“卖薯条”,仙家村不断延长番薯种植产业链。2024年,仙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
除了番薯种植外,仙家村还通过盘活荒坡地种植优品沃柑、在小学屋顶装设光伏设备进行发电等方式,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
“好环境”换来“好日子”
近年来,仙家村在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上持续下功夫。
该村全面推进村内各主干道及各巷道硬底化建设,对村内排水、排涝沟渠进行混凝土硬底化建设,铺上钢筋混凝土盖板;对1000米环村主干道两侧道路进行加宽,安装两侧路牙石;对村前池进行全面清污、砌挡水墙并进行绿化;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的党建广场,配套文体设施,使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规划建设,仙家村在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上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四小园”小生态板块建设;开展“绿美行动”,根据“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原则,在村“四旁五边”、房前屋后见缝插绿,打造村居推窗见绿景观;建立常态化保洁管理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环境更美丽、更宜居。
有了好的人居环境,还需有村民的“好日子”。仙家村还在入村各条主干道、巷道安装路灯,在村内各主要路口、隐蔽路段增设视频监控,村民幸福指数节节高升。
村民“袖手看”转为“动手干”
近年来,仙家村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进乡村治理工作,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村民主动参与乡村自治、参与村庄事务,从“袖手看”转为“动手干”。
仙家村现有党员61名,村7名“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5周岁。“群雁要靠头雁领”,在仙家村“全开放式”的党群服务中心,俨然已成为乡村治理的“样板工程”——无论是村党总支书记,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在该中心一楼集中办公,“打开大门”倾听村民意见建议。同时,村“两委”干部还通过网格下沉基层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加强干群联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仙家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建“榕树下的微课堂”党建品牌,通过开展主题文明实践活动与宣讲活动,调动村民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积极性,大家齐心协力,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