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行走在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田中央村大南路上,远远便可听见“哐哐当当”清脆的声音,附近的村民都知道,这是从马文河家里传出的打铜声。
铜器锻制技艺,俗称打铜,古称“锤揲”,即执锤而揲。在铜器匠人万次千回的锤打敲击中,平凡不起眼的铜板“变身”为一件件精美实用的工艺品。器物上大大小小的敲打印记,既是对千百年来古人技艺的传承,也诠释着铜器的手作灵魂和可贵的工匠精神。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曾经应用广泛的铜制品逐渐退出百姓生活,传统手工铜制品的生产也逐渐被机器所取代。然而,铜匠马文河至今依旧坚守着传统的铜器锻制技艺,其中有艰辛也有汗水,更有一份对祖传老行当的难舍情结。
烧水壶。
“一片造”水壶。
火锅。
茶灯。
马文河正在锻制铜器。通讯员 摄
锻制铜器为生活平添一份雅致
在马文河家里的橱柜里及几桌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铜艺作品,包括铜壶、灯盏、马灯、火锅(也称火锅炉)、茶器等,其中,铜火锅上的錾花精美细致,锤花工整有致。潮汕工夫茶所到用的茶壶、茶盘、茶杯、茶海、茶碟、煤油灯、烧水壶等整套的铜茶器系列特别引人注目,造型古朴美观、色泽温润、线条柔和,带着独特的质感和韵味。在地上可见紫铜块料、铜板、半成品的铜水壶、铜茶壶等,还有各种形状的锤子和钢砧、锉子、钢錾、剪刀、喷火枪及木头圆槌、大小不一凹形的木砧……“这些工具在锻造不同的器具时各有不同的用途,而且这些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市面上买不到,是独一无二的。”说这话时,马文河轻扬的嘴角漾着自信与自豪。他拿起一把“T”字型的打制工具介绍:“这把‘羊角头’陪伴我几十年了,是我父亲留给我的。”
“我父亲十余岁时向来自潮阳棉城的打铜师傅学艺,成为一名铜器匠人。我从15岁就随父亲学习打铜,至今已经超过50年了。”今年67岁的马文河和他的父亲一样,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打铜,于他于言,已不仅是谋生途径,更是古法工艺和家族文化的传承。
据了解,铜是最早被人类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相比金和银,作为贵金属的铜不仅价格更加“亲民”,且在民间被认为具备杀菌养生的作用,因此铜制品在民间广受欢迎。潮汕地区民俗风情丰富,很多传统活动使用的器物多是贵金属铜所制。从古早开始,就有专门的铜艺匠人从事铸铜行业。在清末民初,耐用美观的日常铜器物深受潮汕人喜爱,铜器锻制技艺应时而生。
彼时,手工铜匠根据需求,从不同厚度的黄铜或红铜(也称为紫铜)板材上裁剪出一定尺寸的几何形状板料,直接锻打或灼烧退火后锻打,将铜料锤打成器皿形状,最后打磨装饰成日常用具——简单的诸如锅碗瓢盆,复杂的诸如空气煤油灯等。这些锻造铜器,精致美观,轻巧耐用,光泽熠熠,具有独特的肌理效果和色彩魅力,兼具较强的实用功能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们不仅承载着匠人的心血和汗水,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生活平添了一份雅致。
千锤百揲之中诠释极致匠心
“从一块铜板到一件器物,需要历经裁剪、锤打、錾镂、打磨等多项工序,制作考究而繁琐。”马文河介绍,他家出品的铜器多以延展性好、纯度较高的黄铜板和紫铜板为原料,其中紫铜板的纯度更是达到了99%.板材厚度从0.5毫米到15毫米不等。锻打的过程中,根据板材的厚薄不同进行直接锻打的冷锻,或灼火加热锻打的温锻、热锻。热锻的过程,要将铜板置于火中烧软退性后进行敲打,敲打之中铜板再次变硬,需要“回炉”继续烧软,接着再锤,如此反复多次。而且还需根据不同的形状选用大小不一的锤子敲打,再在木砧大小不一的凹形上用木槌敲打塑形。漫长而枯燥的“敲打”看似简单,其实非常不易,匠人必须心无旁骛,精准把控好锤打的力度和角度,以确保最终作品的完美呈现。
“相比机器打铜,手工锻打出来的铜器,精巧轻便又结实耐用,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器皿上呈现出特有的‘锤花’和‘锻印’,这些都展现着独特的工艺美感。”马文河说。据了解,马氏铜器锻造技艺至今还保留着国内罕有的“锻接”工艺。这种工艺是过去极少数铜匠能掌握的高难度铜片连接技巧,比起常见的焊接工艺,难度更高,但制作出来的铜器更加坚固美观。
“这些不用焊接的,而是锻接出来的。”马文河指着手中的烧水壶向记者介绍,这把壶的铜板厚度为1毫米,壶腹直径14厘米,除了壶把是用铜铆钉钉在壶身,配上木柄,采用的是“铆接成型”工艺之外,其余壶身、壶盖、壶钮、壶嘴等的“拼装”都是采用“锻接成型”工艺完成的:在部件之间的衔接部分预留2至4毫米边缘,折叠之后用小锤子反复锤打,直至它们紧密衔接,完美“相融”。
马文河以紫铜和黄铜为原料打制的火锅,有着精美的外观和细腻的质感,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到非遗产品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高36厘米的火锅,由底盘、锅身、火座、锅盖、火筒和小盖等六部分组成。锅身和锅盖分别由一整片的紫铜直接锤打成型,底盘、锅身及锅盖两侧的把手用黄铜板和黄铜条制成,底盘、火筒和锅身都同样采用“锻接成型”工艺。底盘还錾刻上图案纹饰,火锅身上布满“锤花”,诠释着锤纹工艺的美感,赋予了火锅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马家“一片造”铜壶独步潮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铁、陶瓷、塑料等各类生活用品丰富,铜制品逐渐退出日常生活,只能“退守”至祭祀祈福、乔迁婚庆等“阵地”。而机械化生产更带来猛烈的冲击,成本高、难度高、费时费力的手工铜器锻造技艺日渐式微。
作为马氏铜器锻造技艺的传承人,马文河数十年来始终专注于手艺的精进和作品的完美呈现,在坚守祖辈传承下来的古法锻制技艺的基础上,他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潮汕铜器锻造技艺的传承与弘扬积极探索。他制作的“渔翁垂钓”壶,整体如一位老翁头戴斗笠垂钓于江边,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金光闪闪,融于自然的意韵油然而生,令人爱不释手。他以泰国华侨带回的德国制诗炎灯为原型,锻造出空气煤油灯,再现潮汕工夫茶煮水烹茶的“工夫”。
马文河花费数年时间研究,探索锻制出的紫铜一体壶,以“一片造”铜壶锻打技艺将潮汕传统的锤碟工艺发挥至炉火纯青的地步。“一片造”,也称“一张打”,即整把铜壶除盖子外,壶身、壶嘴及壶把都是由一张铜板捶打成型,没有施用其他工艺使之成型。一块厚15毫米的紫铜板,在马文河的手中,历经反复的灼烧,几十万次的锻打,耗时20多天,打制成一把高11.5厘米、壶腹直径12.8厘米、壁厚2毫米的烧水壶。整个铜壶无焊接、无铆接,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这只壶最难做的就是这个把手,没有焊接,市面上极少人会做。‘一片造’铜壶除了更加美观,也更加坚固耐用。”马文河介绍,“一片造”铜壶相比于市面上那些采用焊接技术的产品优势明显,因为焊接的熔点低,焊接水壶遇到高温容易熔化“分崩”成几块。而“一片造”铜壶即便是水烧干了,壶烧红了,也不会发生变形,更不会出现漏水,不会分裂。“一片造”铜壶锻打技艺填补了潮汕铜器制作在这方面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潮风兴起,传统艺术热不断升温,古朴典雅的手工制作铜器再次引发人们的兴趣,更是通过潮汕工夫茶、潮汕牛肉火锅这些地方饮食名片而被更多的人认识。马文河打造出来的整套潮汕工夫茶铜茶器以及铜制火锅,以古朴之姿融入日常生活,以典雅之韵打动人心。去年,马氏铜器锻造技艺被列入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汕传统铜器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马文河表示,他将坚守初心,继续探索,让祖辈的技艺更好地“活起来”“传下去”。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