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生命岂能托付冷机器
发布时间: 2025-04-03 来源: 红网 作者: 彭婕

  近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造成3人身亡,引发关注。


  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事发前,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因操作不及时,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导致车辆爆燃。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起悲剧以最惨痛的方式为行业安全标准敲响警钟,同时给盲目追捧新技术的人们敲响警钟!驾驶员缺乏对智能驾驶的认识,部分人错认为智能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在驾驶过程中放任自流,等到事故即将发生时,无法及时做出应对,最终酿成悲剧。这警示着我们:智能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不要把自我生命完全交由科技。


  首先,驾驶员需要明确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并确保驾驶员可以熟练操作和运用,避免出现此次事故中操作不当的行为;其次,驾驶员需要明确智能驾驶只能作为我们日常驾驶的辅助工具,而非完全操控者,驾驶者不能因有了辅助工具而懈怠。科技出错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牢牢把握好生命在自己手中,而非轻易交给科技,将自己沦为“案板上的鱼肉”。


  高速公路上车速过快,事故时有发生,可为何此次小米SU7事故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与小米品牌自身的发展轨迹和营销方式紧密相关。小米起初以“努力研发产品、靠近苹果用户的国产品牌”形象,搭配“好用、亲民”等标签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小米 SU7 的发布会上,营销手段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车身颜色花哨夺目,车身设计酷似法拉利,还配备了能匹配苹果生态的车载显示屏,甚至宣称小米智驾已跻身第一梯队。然而,在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营销中,过度宣传其“智能驾驶”技术。提到智能驾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解放双手”带来的便捷,却很少有人关注其背后隐藏的安全漏洞。


  技术创新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在追逐续航里程、智能配置和加速性能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对安全风险的敬畏之心。无论是车企、监管机构还是用户,都需从盲目崇拜技术的狂热中回归理性——再先进的算法,也抵不过一道可靠的物理防护;再炫酷的卖点,也比不上生命至上的底线思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95/1484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