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岐山上的民国姚梓芳“海滨邹鲁”题刻。黄少鹏 摄
揭阳双峰寺内的清代“寿”“虎”字碑。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 蔡烨华 摄
游客在嵌着“太和元气”题字的揭阳学宫照壁前照相留念。
位于进贤门的明代揭阳知县何望海《曾公生祠碑记》碑。
金石兼具历史内涵与人文底蕴,凝聚了不同时期文人墨客和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审美志趣与巧思匠心,是宝贵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审美价值。历经千年的揭阳古城,虽遭战火之摧毁、风雨之剥蚀,城池格局,犹具明清余韵;寻常巷陌,每见王谢遗徽。那些遗存至今的金石,正是这个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记录者,印记着揭阳古城的专属记忆。
据了解,数年间,专家团队共拓得碑刻摩崖200多通。那么,在这些珍贵的金石中,有哪些不容错过呢?为此,记者特意邀请参与调研及编撰工作的孙杜平为读者讲解。孙杜平告诉记者,石刻摩崖除了具备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之外,还有一些名人所题的石刻,因书法精美、气势恢宏,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古城的碑刻当中,不乏名家的文章杰构、书法佳品,如位于地都铁场的《封资善大夫兵部尚书梅斋翁公神道碑铭》,分别由明代权奸严嵩撰文、名相徐阶书丹、礼部尚书盛端明篆额。“这三人都位高权重,文章书法享誉一时。此碑为三人合作,甚为罕见,可谓‘三绝’之碑。且兼具文学、书法、文史等价值,在潮汕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孙杜平说。
刻于地都南陇村成山头巨石上的宋代“永乐坡”题刻,是揭阳境内目前发现的六七处宋元石刻之一,为宋元两代匠人修筑永乐坡之题记。由于年代久远,又关乎古代水利,稀罕可贵。同样在地都南陇村,立于尖池山许春熙墓旁的清代《晋封朝议大夫许子荣墓志铭》,由清代爱国诗人许南英亲自撰文并书写。许春熙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父亲。该碑对于研究许南英“乙未内渡”以及揭阳许氏的渊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还有一些碑刻,为方志、别集所失收,它提供的信息正好补充了历史的缺漏。孙杜平举例,如今,立于进贤门的明代揭阳知县何望海《曾公生祠碑记》碑,相关内容县志没有登载。该碑记载了知县曾应瑞的治揭政绩,且涉及开辟进贤门的相关事宜,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揭阳治理城池的情况,尤其是助力研究进贤门开辟的过程。位于榕城东门郭氏宗祠内的《尚宝司丞郭天禔墓志》石刻也有着相似的“命运”,该碑刻所提到的墓主郭天禔为郭之奇次子,康熙年间贡生。名见雍正《揭阳县志·选举》,无传。该碑刻详细地记述了郭天禔的一生事迹,补充了志书缺略的遗憾,也为后人了解、研究郭氏一族提供了有效的历史信息。
现藏于丁日昌纪念馆的丁日昌《揭阳县试舍讲堂记》石刻,主要记载了创建榕江试舍之事。以楷书直行镌刻,字体娟秀,镌工精细。此外,民国曾习经的“儒林第”题额、康有为的“南园”题额、姚梓芳的“海滨邹鲁”题刻等,也都极具书法研究价值。
这些记载着古城社会事功,闪耀着先贤智慧光芒的金石,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和烟火的街头巷陌,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