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要多关注、了解孩子的想法看法,多引导、多教育,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冲动打架是最不可取的。”
“是的是的,法官同志,是我们平常疏忽了,这些孩子当时也都只有十二三岁,心智还不是很成熟,以后我们一定好好教导他。”
惠来县人民法院调解室内,随着最后一位家长在调解笔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起跨度达3年之久的涉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终于划下了圆满的句号。
这场纠纷还得从2022年3月说起。当时,因意气冲突,小陈、小林、小吴、小詹等10人与小谢发生了口角,进而升级为肢体冲突。这场冲突导致小谢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和骨折,随后住院治疗。因家长们就赔偿问题多次协商未果,小谢的父亲遂将小陈等10人及其监护人诉至法院,要求给付医疗费、护理费等共计2.2万余元。
法官团队收到案件后,了解到当事人多为未成年人,若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可能衍生出几个家庭间的矛盾。考虑到教育引导比一判了之更有利于纠纷的解决和未成年人的成长,黄一龙尝试以调解方式处理此案。
“孩子是被他们打伤的,难道他们不应该承担责任吗?”提到小谢被人打伤住院的事情,小谢的爸爸情绪激动、满是愤懑。
“我们已经受过行政处罚了,也都过去那么久了,为什么我们还得赔偿?”小陈等人的家长亦十分抵触。
第一次电话沟通并不顺畅,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对立情绪较为明显。为了让纠纷能够尽快化解,法官团队决定兵分两路,一方面联系小陈等人所在地的村委,通过现场送达与小陈及家长等人面对面沟通;另一方面前往派出所调取案件卷宗,全面了解案件情况,厘清事情来龙去脉,为后续调解工作开展做好铺垫。
经多番努力,陈某等家长终于表示,愿意坐下来解决这件事情。法官当机立断,将双方约到法院开展“面对面”调解。
调解现场,法官将“普法”与“调解”结合起来,既详细释明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案情分析责任划分和赔偿标准;又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强调家长的行为和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导家长理性解决纠纷,为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多做考虑。
在法官的劝说下,原本情绪激动的家长们逐渐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法官的话。最终,当事双方达成了和解,由小陈等人的家长按责任比例共同赔偿小谢相关费用共计2万元。
调解协议签订后,小陈等人的家长一次性支付了赔偿款,并承诺会以此为鉴,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小谢及其爸爸对案件调解结果表示满意,并表达了对法官团队的深深感谢,“我自己跟他们协商了两年多一直没解决,没想到来法院不到两个月就解决了,太感谢你了法官,压在我心头近三年的这口气,终于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