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222)
马山窖位于中山街道东门社区西南部,是东门社区与南门社区的界河,长214米,宽4~5米,在注入南河口附近处宽7米。
然而,历史上的马山窖却不止这么一小段水域,它曾是古城中心“三窖”之一,水系遍布古城东部、中部和南部,不单是东门与南门的界河,并且还是东门与店马的界河。
2025年仲春时节,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马山窖,探访岭南水城中心区这一片水域的前世今生。
马山窖位置图。阿 龙 制图
引榕干渠与马山窖形成的上下立体河道历史画面(摄于2006年)。今日上方的干渠已填为望江北路北侧路基绿化带。阿 龙 摄
马山窖。阿 龙 摄
2024年孙昌麒麟著《玉带萦瓠》一书中推测元代揭阳县城中马山窖水系图。阿 龙 截图
2024年孙昌麒麟著《玉带萦瓠》一书中明清时期揭阳县城中马山窖水系图。阿 龙 截图
清乾隆《揭阳县志》县镇图中马山窖水系。阿 龙 制图
1946年揭阳县城地图中的马山窖水系状况。阿 龙 截图
马山桥桥栏上的牌匾。阿 龙 摄
古城三窖之一,又是水系老二
作为连通榕江干流南河的河汊,马山窖的名字,没有连通南河、北河的玉窖响亮,但却紧跟着玉窖,历史上常与之并称,成为揭阳古城水系“三窖”之一,其实,马山窖也应是两大水系中的“老二”。
玉窖溪(可回看本系列第22站)附近有古村落玉窖村,南宋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署由京冈迁来玉窖,因村中多榕,新县城因此称为榕城,玉窖村从此走进历史。但玉窖溪却因县城的一步步向西和向南拓展,水路运输位置彰显,至明代,因河段长而被分为南北两段,称为南窖、北窖,明代潮州府同知、署揭阳县知事车份在其《玉窖桥》一诗中这样写:“北窖通南窖,前溪通后溪。暗随潮上下,分绕县东西。”尔后北窖、南窖的水域名称基本上已经取代了玉窖溪的名字,古城“三窖”,便是此两窖再加上马山窖,实际上,马山窖是古城仅次于玉窖溪的第二大水系。
马山窖的名字由来,据揭阳文史学者郭伟忠著《揭阳城坊志》介绍:马山窖位于城偏东南隅,为别南窖,以面南河对岸之马山村名(郭伟忠按:此为陈成宪先生一说)。马山窖与马山桥并列,外则南浦歌乐,内则名寺双峰巍,马山窖及马山桥因有此山明水秀的风光,遂与北窖、南窖及北窖桥、新街桥、大东桥、南窖桥、车公桥入选并合称“水色通三窖,风光画六桥”,赢得历代多少名士雅咏。
跟马山窖共用“马山”名字的,有窖东岸的一条小巷,古称马山巷(今东门直街,清乾隆《揭阳县志》列举的12条县城内的城坊街巷,马山巷排位最后,注小字“通东门”)。据清乾隆《揭阳县志》卷一“古迹”:“双峰古寺在双山,宋绍兴庚申,僧法山创建。至僧石山移建于县治东隅马山巷。”还有马山桥,就是马山巷跨越马山窖的那座桥。
水系密布古城东南隅
马山窖的窖口,在古城的南侧偏东,由窖口往北,干流直达学宫泮河,干流东西两侧,有多条支流分布,形成河汊密布的水网。
南宋初建县城时,古城的最高点在今禁城南侧的高地巷,古称高地,建成屋舍形成小巷之后,得名高地巷。古城的水系,实际上以这个高地为中心,天下雨时,雨水就往低处流,经过各个河汊,排入北河、南河。而在涨潮时,潮水从各个河汊涌入城中,城中只有高地周边,没有受到涨潮影响。就河流由高处往低处流而言,高地水可视为马山窖的源头。
高地水往东流入学宫泮河西溪,折南流,为学宫泮河。学宫泮河古称学前溪,东西走向,水流到观音仔街时,与学宫泮河东溪,还有高厝池溪3水合流,注入马山窖。
高厝池溪几与学前街(今思贤路东段)平行,往东通进贤门,连通东护城河内河,城墙内侧的护城内河河汊,形成了高厝池、黄厝池、后埔池等3个池塘。
马山窖干流稍再往南,西侧有支流城隍后河,自观音仔河段车公桥侧西向流入,沿城隍庙后径直而过,河南岸为城隍庙,北岸为居民区,因此被称为城隍后河。
马山窖干流再往南,又有支流田尾溪,从城隍庙前流往西。
干流再往南,东岸又有支流柯厝头河,这条河汊往东向柯厝,再转南,流入由南而北的泰兴河,东向流往东护城内河,与上述高厝池3池连通。
干流再往南,西岸又有支流陈厝仓前河,河水西行过陈厝仓北而至雷神庙前,另又南折绕蟹地罗池回转通马山窖干流,又有分支通照壁余前河。
干流再往南,东岸又有支流泰兴河,河水绕老泰兴东行,过陈氏祖祠前,汇莲花心水,北行再汇柯厝头河,东向流入东护城内河。而莲花心水南向直接流至东门街脚,河道与干流和东护城内河三者几乎平行,形成“川”字状。
干流再往南,西岸又有庄家祠前河,从庄氏家庙流转至照壁余前,连通陈厝仓前河,马山窖流至古城墙脚下时,西岸与南护城内河汇合,东岸与东护城内河汇合,3水合流过古城的马山窖门后,又再汇合东护城河南来之水,再注入南河。
曾有一批引人入胜的古桥
马山窖从源头区往南走,在古代,干流有诸多的小桥,铺架于河汊上面,方便水城居民往来。
在学宫泮河东侧支流注入马山窖干流处,有学前桥,这座小桥东西走向,位于学前街中段,站于桥上,北可观泮河东溪两岸风光,南可赏马山窖窖水,并远眺两岸屋舍。
在干流城隍后河河口北侧,有车公桥,跨马山窖。这座桥原来是马山窖东岸通往城隍庙后路的交通桥,不知叫何名字,但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在东岸的袁厝埕前建起车公祠后,因桥位于祠的右前方,故桥因祠改名为车公桥。建祠的背景,据郭伟忠《揭阳城坊志》载:“为感车份这位揭阳县令的政绩和盛德而建的。”
车份(fèn,揭阳音hung7(训7)),为潮州府清军同知,并曾兼任揭阳县令,在揭阳任上曾肃贪治吏。但据揭阳历史文化专家孙淑彦老师考证,其名字应为车汾(fén,揭阳音hung1(昏))。孙淑彦在《揭阳历代县长考论》一书中载:车汾任职,诸志未载。清雍正陈树芝《揭阳县志》卷五《宦迹》录《明同知车汾署揭时所著贪吏评》一文,题名称:“署县事”,可知他曾兼任揭阳县令。车汾,字允宜,浙江会稽(今绍兴市越城区)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弘治九年(1496)至十五年来任潮州府清军同知。任间纂修《潮州府志》五卷。以同知身份兼任揭阳县令,或在沈庸任职病逝后,张九逵任职之前这段时间。他离任后榕城建有车公祠纪念他(祠在观音仔街,今废,原祠前有车公桥),应有一定政绩。
在干流田尾溪溪口北岸,有田尾桥,跨马山窖,是后埔巷直达城隍路的交通桥。田尾桥并非建于田尾溪上,但桥西端通城隍路,路南侧即为田尾溪,因而得名。
在干流东门直街处,有马山桥。这座长5米,宽3.6米的桥位于东门直街中段,是马山窖水系历史悠久且现存的一座桥。有史料载,双峰寺从石母山移来县城东隅马山巷时,并建马山桥,以利城东交通。
据明郭春震《潮州府志》载,当时揭阳城有桥十五道,马山桥之名在列。桥边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作石刻。清光绪三年(1877),寓居揭阳的清廷大臣丁日昌为使自家的机械船从桥下经过,置石级抬高了桥面。
丁日昌在揭阳城有3处活动点:北窖路(今元鼎路)西侧的丁府、马山窖东岸的百兰山馆和东南城墙外东护城河东南岸的絜园,丁氏从丁府门口的麒麟池下船进入方厝前河,折北窖,通南窖,过南护城内河,进入马山窖,北行过马山桥下,直达百兰山馆;又可从马山窖出窖口,转城外的东护城河,在赐书楼北侧的码头上岸,到达絜园。丁氏的机械船游弋穿梭于城中三窖,在河道众多摇橹划桨的小木船中,这艘唯一的机械船,成为水城独特的风景,也是当时市民的一个谈资。
成为县城“五门三窖”中一窖门
在揭阳县署尚未迁来时,马山窖如同一片处女地,是南河北岸渔民的生活天堂。
南宋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署落定玉窖村,马山窖的源头区,也即高地水,成为距县署最近的河汊。同一年,揭阳学宫在高地水下游河汊处开建,下游东西流向的河段便被纳入学宫中。山东曲阜学宫前有泮池,是孔子课余与弟子游憩之处,后世各地纷纷建起学宫时,多有仿曲阜学宫形制建造泮池。其时揭阳县官在新县城建造学宫时,选取的位置,应该也考虑到泮池的问题,马山窖源头区的水系,正好得到利用。因学宫和泮池的建成,学宫周围的水系,全以“泮”为名,学宫里的池称泮池,学宫前的河汊,称泮河,西侧连接高地水的称学宫泮河西溪,东侧的称学宫泮河东溪,学宫后侧的称学宫泮河后溪。
据2024年孙昌麒麟著《玉带萦瓠》一书对元代揭阳县城区域的推测复原,元代揭阳城东城墙位于学宫泮河东溪外,即泮河东溪为护城内河。高地水、学宫泮河4溪、城隍后河和马山窖干流观音仔段,均位于县城之中,田尾溪等支流,则均在城郊地域。
明代,县城拓至南河边,马山窖水系全部纳入县城之中。天顺五年(1461),县城城墙重修,开辟北窖、南窖和马山窖三窖口,窖口上方的城墙有窖楼以安机键,楼上有铁索系木杆于两端,以阻船只出入。
至此,揭阳县城“五门三窖”格局形成。这里的“窖”,其实指的也是门,就是县城有5个城门和3个水门,城门是陆路,水门则为水路。能与城门并列作为水陆交通的要冲和关塞,揭阳水城独特的水陆交通形制,在其他地区是少见的。
沧海桑田,留下乡愁
城镇在发展中,难免要跟山河抢地盘,一些山丘会逐渐变成平地,一些小江小河也会被填为沟渠。就如高地,当是一个小山丘、古城的最高点,在建设县署、县城中,沙土被征用,因此,来到今天,人们肉眼没法看出高地街究竟高出其他地方有多少。马山窖旁,或许有一座小山丘就叫马山,马山窖的得名正由于这座小山丘,而非陈成宪所推断的出自南河南岸的马山。或许在县城规模推至南河边,建造城墙或其他工事的时候,这座小山的沙土也被征用了,成为平地。
在整个马山窖水系中,学宫泮河东溪和北溪,是最早被填为沟渠没入地下的。明清时期,东城墙移至东护城河内侧,一批居民区在学宫东侧、北侧建造起来,泮河东溪和北溪逐渐被填为排水沟渠,乃至于成为下水道。
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汽车开始走进中国大小城市的年代,揭阳水城的小河汊开始快步走入历史。
1932年,学宫泮河西溪填为长405米,宽9.7米可经汽车行驶的马路,这条原来可经商船运送货物至高地水两岸的河汊,自此成为城市的下水道,新筑的路面被命名为韩祠路(可回看本系列第36站)。不久,高地水因舟行不至,也被填为下水道。其通往西侧与北窖相通的河道,也逐渐化身地下。
在一幅1946年揭阳县城地图上,高厝池溪还出现在图上,这说明,至民国末年,马山窖的地面水系,还延伸到学宫前一带。
1952年12月,新中国揭阳县人民政府为解决市民买菜难问题,建成了西门、北门和城隍后市场,不久,城隍后河也成为城市的下水道。
1954年,马山窖干流观音仔街段,也填为长123米,宽17米的市政道路。这段河道,原来东岸为袁厝埕路,西岸为观音仔街,两路均宽2米。填河扩路之后,车公桥不再存在。建成后的道路,命名为观音仔街。
1958年,在引榕干渠工程建设中,南护城河内河、东护城河南段被征为干渠渠道,南护城河内河转东护城河河段,正好为原来的马山窖窖口,于是,这一段在建成干渠渠道后,以反虹涵从南环城路路面下通过,而马山窖通南河的河口,便被改建于干渠下方,成为干渠下的河洞。原来的南护城内河、东护城河不再流入马山窖,成为马山窖上方的“天”河。马山窖口东侧的东护城内河,在尔后的城市建设中,也逐渐被填为地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贤门至学宫前的进贤门内街(今思贤路东段)在扩筑为宽18米的混凝土路后,高厝池溪也成为下水道。
不久,在城隍路扩筑路面时,田尾溪也走进历史。至此,城隍庙前后有溪相拥的光景,不再存在。
在城市化进程中,与护城东内河相通的并形成三池的高厝池、林厝池和后埔池,均被填为平地,在上面建成房屋。
1998年9月,为改善双峰寺与学宫、城隍庙周边的交通状况,马山窖干流城隍前至马山桥河段,开始铺筑为市政道路,至年底,道路建成通车,至此,观音仔街延伸至东门直街,马山窖的露天河段,仅从马山桥开始。
2017年,望江北路西段(新兴-中山-西马段)建设工程竣工,与工程配套建设的,是引榕干渠渠道裁弯截直。原来从南窖上方以涵洞方式越过南环城路下,征用原护城南内河至马山窖口的渠段,被填埋为路基北侧的绿化带,渠道改与望江北路路基南侧平行的方式,开挖贯通到花园新村小区前。
马山窖为古城留下了诸多美丽的回忆。美丽风光虽然远去,然在历史发展中,它曾经为城市描绘的图景,以及为城市作出的牺牲及贡献,还有与它相陪伴的一幕幕乡愁,都值得人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