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强化“主人”意识,让科技为“我”所用
发布时间: 2025-03-2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林锐磊

  原标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在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防范工作技能出现退化风险?

      强化“主人”意识,让科技为“我”所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AI(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许多年轻人开始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如果不学习AI技术,可能会被时代淘汰。记者近日采访部分青年,发现从智能助手到数据分析工具,从创作辅助到自动化办公,AI的应用几乎渗透到许多人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AI的应用和普及,对许多青年的工作产生影响,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模式。在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不少人发现不能依赖AI,因为会存在工作技能退化、信息甄别能力下降、创造力受限等风险。一些人总结出使用AI要注意强化“主人”意识,才能真正做到让科技“为我所用”。


  青年先行先试,AI工具确实好用


  对于新的科学技术,青年群体往往敢于“尝鲜”。林小彤是一位小红书博主,经常要处理一些图片,对于她来说,AI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伙伴”。“AI工具对我们非技术背景的人来说,最实用的地方就是帮咱们省时间。我经常利用一些照片,将其制作动漫人物形象,以往自己处理很费时间,构图、调色都比较麻烦。现在用AI图像软件进行创作,几十秒就能搞定,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让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挖掘更多有内涵的创作题材。”林小彤如是说。


  陈敏华从事青少年研学工作,经常要为旅行社、旅游景点写文案,有时还需要同时提供三四份不同思路的策划方案给顾客,构思过程很伤“脑细胞”。AI工具的使用,让陈敏华解放了自己大脑至少一半的工作量。陈敏华说:“我觉得AI工具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就是它能够代替那些重复性强、规则清晰的工作。青少年研学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不少地方有成熟的案例可供参考,把关键词设置好后利用AI工具处理,可以快速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让我有更多时间专注于解决更高阶的问题,使我能够更加专注于思考和概念设计,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搜索、分析这个层面。”


  AI是把“双刃剑”,警惕过度依赖


  对于某些行业的人来说,AI的广泛应用并不“友好”。老刘今年40岁,目前是一位企业家的私人司机,他最近觉得自己有较为强烈的失业危机感。老刘的危机感源于今年春节的一次聚餐,席中他发现有一个青年企业家没有让司机吃工作餐,就好奇询问,才知道这位青年企业家2024年底喜提一辆可以自动驾驶的新能源车,此次聚餐就是让新汽车自动驾驶而来。老刘对记者吐槽说:“没有危机感,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淘汰。我最近一直在琢磨要学习新的技能,有一天如果失业下岗不至于措手不及。”


  记者上网查阅相关消息,根据广州日报的报道,从2025年2月21日开始,广州首次将自动驾驶车辆开进广州市中心、机场和高铁站。科技在改变生活,AI确实能替代很多人的工作。


  AI“伤人”的一面,还在于它会让依赖它的人存在工作技能退化、信息甄别能力下降、创造力受限等风险。杨璐是一间公司的文员,春节前公司分管客服的副总经理让她给大客户写贺信,因为手头的工作比较多,她用AI工具“代工”,结果因贺信内容语言生硬、没有感情色彩、套路化严重等问题被狠狠批评了。杨璐分析道:“我们公司分管客服的副总也是女同志,她批评我以后认真教我怎么给大客户写春节贺信。首先要考虑客户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籍贯和当地的语言习惯,其次要表示一年以来在项目合作、资金往来等方面的融洽、互助,此外还要真挚问候、祝福对方的家庭成员,邀请对方带家人抽空参加公司的年会活动。这么一番言传身教,我觉得受益不浅,这真的不能用AI工具简单‘代工’,因为每一封贺信都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


  AI提供初稿,“主人”要会“深加工”


  采访中,不少青年接受采访时认为AI可以提供初稿,关键还得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深加工”,才能把工作成果打磨得更加“圆满”。


  李庆是一位中学教师,他认为AI的发展趋势是定位为一个智能助手,使用者将更多地扮演指引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AI则承担起执行和优化任务的责任。李庆说:“现在,我在备课和撰写课题方案时,经常会用到AI软件,一些AI技能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AI软件的使用,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情况看待。合理使用AI技术就是利大于弊,反之容易让我们产生惰性,久而久之就不喜欢独立思考问题。”


  林慧是一家企业公众号的管理者,她认为AI的广泛传播和使用,为很多人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更具创造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林慧说:“科技是工具,关键是主动权要掌握在人的手里。对AI生成的内容,我们要保持审慎态度,验证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避免盲目接受。在接收AI生成的内容时,我们要主动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结合书籍、学术论文、专家意见等多种来源,形成全面的认知,防范信息茧房,而不是被动接受。如果我们能合理利用AI,让它为我们服务,那么它就是‘良友’;如果我们滥用AI,让它妨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生活,那么它就会变成‘恶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