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潮阳棉城闹市一隅,简朴的木雕作坊里,刻刀转动,木屑轻扬,花鸟鱼虾呼之欲出……年届花甲的魏钦松沉浸在创作的世界中,以木为纸,以刀为笔,将朽木烂柴化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四十多载的雕刻生涯使他积蓄了厚实的艺术功底,刀刻斧凿之下风雷奔涌,方寸之间人文尽染。《丹凤朝阳》《龙虾蟹篓》《丰趣》《文武状元》《博古》《遍地英雄遍地歌》……一件件在全国、省、市摘金夺银的精品力作,见证着他对潮汕传统木雕的真情守护,也呈现着他对非遗传承创新的不懈探索。
《潮风起舞歌盛世》局部。 魏钦松 魏 颖 作
魏钦松正在创作中。蔡烨华 摄
木雕挂屏《观古》。魏钦松 作
技艺精湛 为老题材探索新手法
出生于1963年的魏钦松,低调儒雅、谦虚朴实,不善言辞,但当他置身于工作台前时,眼神专注而带锐气,周身散发着成竹在胸的气场。谈起木雕时,更是如数家珍,昂扬的语调里自带着文化传承者的自信和胸怀。
“我生长在文光塔下,爸爸在潮阳县工艺厂担任炊事员,小时候我经常去厂里玩,看着师傅们用一双巧手变朽木为神奇,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提起与木雕的结缘,魏钦松如是说。15岁那年,他顶职进了潮阳工艺厂,然而不到两个月时间,他就感到“没瘾”(没意思)。正处于爱玩爱闹的年纪,木雕对于他而言充满了枯燥、乏味、辛苦。好在,在李水棕、叶锡永两位著名木雕大师的鼓励和教导下,他逐渐领略到木雕工艺的魅力和乐趣所在,最终坚持了下来,并在长期的勤学钻研与不懈精进中,练就了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水平。他的作品从体量庞大的恢宏巨制到精致小巧的桌面摆件,内容包括花鸟鱼虫、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均技法细腻严谨、线条工整流畅、造型生动逼真、风格大气典雅。
魏钦松坚信,木头是有生命之物,艺人应该“因材施艺”,让木作成为“会说话”的艺术品。“从事木雕这一行,我心里一直铆着一股劲:我得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不要落入传统的窠臼。”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魏钦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着木雕的融合创新,为老题材开辟新手法。比如,他创作于2015年的龙虾蟹篓题材作品《丰趣》,有别于惯常所见的立体摆件,采用圆形木雕挂屏,以写实的表现手法,雕刻出螃蟹龙虾在鱼篓内外爬行的情状。除了采用多层次镂通雕外,还娴熟地运用了圆雕技艺,使挂屏达到了四面可观的艺术效果。因表现形式独特和技艺精湛,该作品获得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并于2021年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收藏。他创作的木雕金漆瓶《文武状元》,运用了陶瓷艺术的“通景式”构图,融木雕、大漆推光、大漆贴金、金漆描绘等技艺于一体,凭借着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多艺融合,斩获2022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国匠杯”(国家级)创意金奖。
创意独特 为老行当注入新活力
2024年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魏钦松历时七个多月创作的直幅挂屏《观古》一经亮相,便引来人们啧啧称赞。这件展现博古架题材的作品以传统潮汕木雕技法创作,却又分明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潮汕木雕的认知。整件作品长155厘米,宽45厘米,厚8厘米,雕刻部分6.5厘米、底板仅为1.5厘米,其中博古架高86厘米、宽32厘米,所有表现物象均在整块木料上“一刻到底”,没有任何拼接。令人称奇的是,作品里面的博古架并不是常见的正面“摆放”,而是以“斜摆”15度进行雕刻,这样的角度让作品显得空透清灵,达到多面可观的视觉效果,但也特别考验着创作者对于几何力学的精准把握,如果稍有偏差就会导致物象变形,让整件作品功亏一篑。
再者,这件作品在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上也加以创新:潮汕地区木雕以挂屏、门窗、屏风等表现博古题材的,多采用深浅浮雕、镂通雕等技法,展现的多为铜炉、瓷瓶、玉石、如意、金磬、字画、书籍等古器物,有时也加花卉、果品等作为装饰点缀,呈现的是静态物象,但这件作品不但将托底、圆雕、通雕、沉雕等技艺揉为一体,而且还将立体人物、凤凰、小鸟、蟹篓等也摆上博古架,动静相衬,可谓几乎前所未见。整件作品从“刘海戏金蟾”到盛放着荷花的“福”瓶,到香气袅袅上升的煊炉,再到插放着毛笔、孔雀尾翎、吊挂如意玉佩的笔筒,还有寿桃果盆、兰花盆景、宝瓶、灵芝、珊瑚等,物象多姿多样,意蕴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典雅。最引人称奇的便是作品中间部分所展现的一盏凤灯和一个蟹篓。整体高33.5厘米的凤灯,上面站着一只高18厘米的凤,体态高雅大方,尾翎悬空飘逸。凤身上和灯台上还有两只仅有3厘米长的小鸟,与之形成呼应,妙趣横生。更绝的是,凤嘴衔着的一盏灯笼,高仅8厘米,却采用4层镂通雕,灯笼里还有一个直径3.4厘米的圆球。而且凤仅靠一根尾翎和上方飘带、展开的翅膀与上一层的栏柱和底板连结,灯笼以摇曳的流苏与灯柱连接,其他都是悬空,整体支撑、连接点设计精巧,让人叹为天工!同样采用4层镂通雕的蟹篓,其精致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高6厘米、宽5厘米的蟹篓,每条篾宽仅1至2毫米,编纹织眼精致纤巧,四面可观,玲珑剔透。在如此小巧的篓内外,还有螃蟹爬行、鱼儿悠游、水草飘动,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在这件作品里,魏钦松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潮汕木雕的巧夺天工,更展现着潮汕木雕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从文博会上收获金奖,正是对魏钦松技艺水平和创新精神的肯定。“传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潮汕木雕从古至今,是在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承创新中得以延续发展的。”在魏钦松看来,所谓老行当并非意味着落伍、过时,它可以是底蕴深厚、追求极致的代表。从艺多年,他坚守着传统,追求着极致,探索着前进,以扎实的木雕功底、独具个性的木雕语言和富有魅力的精品力作,延续着潮汕木雕文化,也浸染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应时而作 为老手艺开拓新场景
近年来,潮汕英歌舞以“中华战舞”之名火遍全球,魏钦松藉此大胆探索,用潮汕木雕的形式加以创作、表现。创作于2023年的四层通雕的现代人物题材作品《遍地英雄遍地歌》,展现英歌舞者于潮阳文光塔下,伴随着激越的锣鼓节奏,扣起双槌豪迈起舞的场景。构图巧妙,刻画细腻,人物比例精准,神形毕肖,威武雄浑之气跃然而出。采用多层镂空的传统技艺雕琢出松树、木棉树的底座,巧妙地和圆形的摆屏画面融为一体,以“英雄树”“英雄花”烘托“英雄之舞”,突出了《遍地英雄遍地歌》的主题。该作品一举夺得2023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国匠杯”金奖。
随后,魏钦松又与儿子魏颖合作,创作出人物组雕《潮风起舞歌盛世》,战旗猎猎、鼓声阵阵,24个水浒人物,置身于点战台上,以豪迈之姿演绎英歌舞。高约18厘米的人物,衣着、神情、动作皆刻画得精准细腻,栩栩如生。据介绍,为了创作英歌舞系列题材,魏钦松父子俩翻阅了大量文史和影视资料,并请来老一辈英歌舞者现场表演,记录下传统英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人物雕刻的脸型、身材、衣着以水浒传原著的人物描述为主,再结合传统的英歌舞招式、握槌方法、阵法等进行二次创作,希望让观赏者既能了解到《水浒传》这一部经典原著描述的英雄人物,又能感受到英歌舞这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魅力。”魏钦松表示,这个作品来自于儿子想做手办的创意,于是以潮汕木雕的形式,打造英歌舞手办,作品既可以整套的形式呈现,也可自由组合搭配,与观赏者形成互动。将传统经典与潮汕英歌舞结合,让老手艺融入国潮风尚,魏钦松父子俩探索着让潮汕木雕以更潮的姿态获得年轻人的喜爱。
在魏钦松的眼里,潮汕木雕不只是一项手艺,更是艺术的呈现,也是文化的传承。他坦言,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木雕面临着现代机械木雕的冲击、制作工序繁琐、成本大周期长等方面的挑战,但他坚信时代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古老的木雕只要“因时而变”“应时而作”,也能在不同的时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焕发时代风采。从艺多年来,魏钦松一直探索着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不断为老手艺开拓新的应用场景,从嵌入现代家居的沙发背景、电视背景、门楣等的个性化“定制”木雕,到为传统古建筑进行主题性设计创作,再到适应家居、办公等场所的艺术摆件等,让非遗以更年轻的姿态,活在当下,融进生活。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