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植绿正当时。我国植树的传统自古流传,并涌现出了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
晋代陶渊明不仅深爱着菊花,同样也钟爱着柳树。在归隐之后,他在房前亲手栽种了五棵柳树,并以此自号“五柳先生”。他也热衷于植树,他的诗句中,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绘了柳树在屋后的幽深景象,“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则展现了兰柳并茂的堂前风光。此外,“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更是道出了他对植树造林的深厚情感。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一生偏爱柳树,留下了许多有关柳树的诗文。其笔下的柳树,不仅仅是自然景物,更是他自身情感的寄托,象征着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被贬柳州刺史的十年,是柳宗元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但他却写下了《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这首诗虽然带有戏谑的成分,但也表达了他对柳树的喜爱以及希望造福百姓的愿望。
宋代诗人苏轼堪称“植树模范”。少年时便爱种松,他在《戏作种松》中咏道:“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多年的种树经历使他掌握了丰富的种树技术,很多人都来跟他学习种树经验,他的种树方法被人称为“东坡种松法”,写入《东坡杂记》中。他任杭州知州时,在西湖筑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晚清重臣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所到之处都要动员湘军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树,称为道柳,用意在于巩固路基、防风固沙、利行人遮凉。后来,人们便将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兵部尚书杨昌浚见到连绵不断的“左公柳”后,不禁赋诗称赞这一壮举:“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