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215)
陈瑞芝故居陈泰兴观察第。郑楚藩 摄
陈瑞芝故居观察第文物保护牌。阿 龙 摄
陈瑞芝故居位置图。阿 龙 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关陈瑞芝档案资料一。陈克文 提供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关陈瑞芝档案资料二。陈克文 提供
一九二八年《揭阳陈氏陈泰兴族谱》“陈瑞芝传略”。阿 龙 截图
潮州歌册《潮勇守御梧州城》。苏泽猷 提供
清光绪《揭阳县续志》陈瑞芝传。阿 龙 截图
清同治广西梧州《苍梧县志》载陈瑞芝治梧事略。苏泽猷 提供
陈克文(左)接受记者采访。陈炳辉 摄
在榕城区中山街道东门社区陈泰兴,“发财祖”陈秋启的二儿子陈瑞芝又是一位被载入地方志的历史名人,他是陈泰兴第一位当上府官的族人,因忠于职守,在任职地全力守护府城,并派家乡族人前往协助护城,其英勇事迹后来被编入潮州歌册,广为传唱。而在他的任职地广西梧州,当地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也都记载了他的这一功绩。
2025年元月,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陈泰兴,探访陈瑞芝这一揭阳“输出”优秀地方官的历史。
与父兄奋斗泰兴商号
据光绪《揭阳县续志》载:“陈瑞芝,字绳乔,号紫岩,在城人,由廪贡生援例得郎中衔、户部主事。”
据陈氏泰兴家族理事会会长陈克文介绍,陈瑞芝(1805~1872),是陈泰兴“发财祖”陈秋启(可回看本系列第214站“陈秋启”)的第二子,生于清嘉庆十年(1805),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都在妈前陈度过。其时,父亲与两个伯伯分别创立泰丰、泰顺、泰兴商号,他们六兄弟,都是父亲的帮手。
在陈氏三兄弟3家商号各自发展中,泰兴号商行“业日益隆,声日益振,邑中推为巨擘”,积蓄的财富超过了两个哥哥泰丰、泰顺,成为揭阳首富。在创业发家致富方面,陈启秋的6个儿子应该都是父亲的好帮手。
道光十年(1830),陈秋启独自出资购地,在所居住的妈前建陈氏宗祠迪光堂以供祭拜列祖列宗,并以两侧从厝作为子孙住宅。3年后,又在城隍庙东侧的达道坊买地营构思成堂,供奉其祖父陈宏茂、其父陈国标两位木主,并在城内购买商铺45间,以其租金作为蒸尝。
在两次建造宗祠和新房子上,时年20多岁的陈瑞芝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敬奉先祖,造福后代的理念,这也成为他后来倡议续建城隍前陈氏家庙的一个主要因素。
上述光绪《揭阳县续志》载陈瑞芝的身份为廪贡生,廪贡生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在岁、科两试中得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成为贡生。在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陈瑞芝在读书取得了成就,在经营方面也应该取得较为优秀的成绩,得到了父亲的高度认可,因此,才可以在六兄弟中,成为被推荐“援例”(捐官)人选。
从京官到地方官
陈泰兴族人有着富而重仁、富而重义、富而崇文、富而礼贤的良好家风,陈秋启为二儿子陈瑞芝捐职,其实是大多商界人士从由富而贵的追求转化到对子孙后代由商而仕的追求。揭阳在此前,已有京冈的孙弘斌捐银十万两,得了个翰林的官衔(本系列第137站“京南村”);凤围的邢瑞捐白银千两,被朝廷加封为署正(本系列第192站“邢瑞”)。
光绪《揭阳县续志》载陈瑞芝“由廪贡生援例得郎中衔、户部主事”,没有注明时间,因此,我们暂时不晓得他何时任为郎中衔,何时任为户部主事。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中衔,意为相当于郎中的职级,但非实职。
记者从两份陈氏族人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取得的有关陈瑞芝援例的复印件中查到,陈瑞芝任职的职位为“候选员外郎”“郎中衔户部浙江司学习员外郎”。陈瑞芝后来任为户部主事。清代,户部主事为正六品,地位相当于京县知县或各省的通判,处于县级首长的级别。
在户部主事的职位上,陈瑞芝以卓异的才能为朝廷所见重,不久即以知府职级被分外至广西。咸丰之初的广西“盗贼蜂起”,社会治安十分混乱。陈瑞芝奋勇剿捕,“因之敛迹”。咸丰三年(1853)代理梧州知府,时有所谓“浔州艇匪”到处劫掠,民不聊生。他一到任,即“迭次力战”,使猖獗的“艇匪溃败去,全城得庆安全”。由于此役的成功,得到朝廷“赏戴孔雀翎”的嘉奖,并“以道员升用,加运使衔”。
潮勇守御梧州城
陈瑞芝在与“浔州艇匪”战役中大获全胜,其实最大的功劳,是他从家乡招募一支兵勇,赶到七八千里外的就任地去参加作战,这群来自潮州的兵勇,被梧州百姓称为“潮勇”。这场战役的影响,不单梧州当地的地方志都作了记载,就是在家乡,也被编为潮州歌册《潮勇守御梧州城》,以地方特色民歌的方式在潮汕地区广为传唱。
浔州是历史地名,今为广西贵港桂平市。咸丰三年(1853),响应太平天地起义的一批船民在西江、浔江一带沿江抢掠,得艇船近千艘。浔州下游毗邻的梧州是战略要地,“浔州艇匪”多次攻打梧州城,企图为东征广东打开通道。
清同治《苍梧县志》载:“(咸丰)三年,太守陈瑞芝莅任,自带潮勇来梧资守御。”
咸丰四年(1854)六月,盘踞梧州府郊一带的船只百余艘围攻梧州府城,“困城凡数十日,太守之子登仕率潮勇居民固守力战,多方杀贼至贼艇不敢近,泊于对河。”艇军对河与潮勇对峙至秋季,一支万余人队伍溯西江而上,水陆环攻梧州府城。潮勇奋力抵抗,“城中守御如故”。
其时,城中缺水“井不敷汲”,只好开小南门让民众到桂江与浔江汇流处去担水。为了不让艇军乘机攻入和混进城,陈知府派潮勇负责“查验放汲并护汲至河边。”
咸丰五年(1855)四月十一日,艇军率四万之众、船只千余艘由肇庆抵梧,向梧州府城发起多次进攻,“潮勇鏖战不得休,炮声震天……民心大慑”。在潮勇的守御下,艇兵克城不得。
咸丰七年(1857)闰五月,艇军再次率战船千余艘夺取梧州,为东征打开通道。潮勇在梧州地方武装团练的配合下,多次击退会兵的进攻。七月初九日起,艇军改变战略,以困城为主,攻城为辅。很快,“城中粮尽,饿毙者大半”。其间,潮勇曾突围到东安乡办粮,但遭艇军阻击,办粮未果。
汇解私财,重建梧城
咸丰七年(1857)八月十日夜,梧州府城最终被艇军攻破,大部分官员被艇军杀害。
城陷时,已负伤的梧州知府陈瑞芝拔剑欲自刎,被其长子陈登仕夺剑救下。旋即,“知府陈瑞芝弃城遁”。当时,艇军对城中情况不了解,怕被伏击,不敢贸然进城,“俟潮勇去尽始入城”。艇军屠城三天,时全城五万余众,毙命三万多!
潮勇败走至浔阳乡,遭“土匪截虏惨不可言”。但在陈瑞芝带领下,养精蓄锐,准备夺回梧城。陈瑞芝又命长子陈登仕率领所部,驻扎于附近的东安墟以图恢复,同时驰书要求广东官军增延。
咸丰八年(1858)四月十七日,清军广东提督昆寿奉命率领大军入广西,联合上陈瑞芝所带领的剩余潮勇,以及从潮州新征补充兵员,水陆两路反扑,苦战月余,成功夺回梧州府城。
同年八月十八日,广东布政使江国霖修书奏请朝廷,请求批准已经被革除职务的前梧州知府陈瑞芝仍行管带潮勇,自备资金兵器到梧州城剿办匪徒以观后效事。不久,陈瑞芝因功得以复职。
府城虽然重新夺回,但因“……前遭围城之厄,几作饿殍;后经焚掠之惨,又多失所……”陈瑞芝知府面对战后困境,“首令绅士整饬团练,严加缉匪,招抚难民,重兴学校,一郡士庶皆德焉。”由于当时府库亏空,陈知府便“自原籍汇解私财,广为赈济”,也即从揭阳陈泰兴的家产中汇钱到梧州府城救济疲军饿民,这种义举比之古人毁家纾难的商风并不逊色,加上他又积极指导群众重建家园,终使城民“劫后余生,皆得安居乐业”。陈瑞芝因此被梧州人民奉为名宦,立传建祠以赞颂。他也不愧为揭阳古代廉官的典范。陈瑞芝知府前后治梧7年,政绩斐然,被当地百姓誉为神君。
咸丰九年(1859)十月,陈瑞芝病重辞职离任,父老拉住车辕,热情挽留,依依不舍。而跟着陈知府前往梧州潮勇,同样守御梧州府城7年,对维护梧州的安宁,保护市民百姓,功不可没。在梧战死的潮勇,梧州城郊的云盖山山麓,成为他们的归宿地。
关爱桑梓,兴学育才
陈瑞芝返回揭阳家中,在休养时,又为家乡陈氏宗亲办了一桩大事:续建城隍前陈氏家庙。
乾隆年间(1736~1795),揭阳县陈氏族人倡议在县城建造一座能起敬祖睦宗作用的家族式宗祠,并选址于城隍前开工营建,但工程半途因故停工,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祠址差点被存心不良的族人卖掉。
咸丰十年(1860),陈瑞芝在揭阳家中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发动陈氏宗亲重新开启建设宗祠工作,在宗祠即将建成的时候,他还亲自为宗祠撰写了碑记。“咸丰庚申岁(1860),余卸梧州府篆告假回籍,适族兄受谦、丹书等,以倡建祖祠商于余……”(陈瑞芝《敦睦堂碑记》,今石碑存放于榕城区博物馆)在他的努力下,经两年的建设,作为全揭阳陈氏宗亲敬奉先祖、敦亲睦族的陈氏家庙敦睦堂终于在咸丰十一年(1861)建成。
在古代,宗祠是逢年过节时祭祀先祖的一个场所,而在平时,又是教育宗族子弟的主要场地。陈瑞芝的父亲陈秋启在事业有成时,在妈前陈建起了陈氏宗祠迪光堂,尔后又在陈泰兴建起了思成堂,这些,都既是祭祖的场所,又是教育后人的地方。后来,陈秋启在陈泰兴南侧建起了酉山书屋,专门教育陈氏子孙。城隍前的陈氏家庙敦睦堂建成后,同样成为教育周边陈氏后代的地方。民国时期,这所祠堂被开辟成“敦睦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又作为东南小学校址。
陈瑞芝十分重视子辈教育,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揭阳县城东桥梅林巷居住的丁日昌,结识了陈瑞芝及其儿子陈登榜(号升三),升三能诗,敬佩丁日昌才学,多方延誉,丁日昌之才识渐为人知。两人后成莫逆之交。其时,陈瑞芝44岁,丁日昌26岁,陈瑞芝十分爱才,后来,聘丁日昌为私塾老师,专门在酉山书屋教育陈氏子孙。尔后,丁日昌借陈氏书斋研读,最终成为百兰山馆。一代名臣丁日昌在揭阳的起步,可说跟陈瑞芝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陈瑞芝到梧州任职,丁日昌的三哥和七弟,都到梧州当幕僚,帮理政务。
陈瑞芝治梧守梧的事迹,朝廷十分肯定,咸丰皇帝加封其为盐运使衔花翎,即补道诰授中议大夫。盐运使相当于海关的主官,省部级官员。但陈瑞芝在转任不久后,得重病,在返回揭阳路经佛山时不幸去世,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