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揭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团队为心动缓慢患者植入新型无导线起搏器
发布时间: 2025-01-24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陈燕玲 通讯员 黄晓纯

       近日,记者从揭阳市人民医院获悉,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王礼春教授的指导下,该院心血管内二科团队为一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后出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成功植入新型无导线起搏器,即螺旋主动植入无导线起搏器。该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标志着医院心内科在无导线治疗领域的升级实现再突破,为广大心动缓慢患者带来更多手术选择。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王礼春教授指导下,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团队为患者植入新型无导线起搏器。蔡东贝 摄


  据介绍,78岁陈伯半年前因“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近期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黑矇,甚至发生数次晕厥,最后一次昏迷不醒时被紧急送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检查提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心内二科徐衡主任医师、李泽雄主治医师立即为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并收至住院部治疗。经进一步完善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患者心率过缓、心房颤动偶伴长R-R间期。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是指心房颤动患者的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延长,并伴有心室停搏,可导致头晕、乏力、黑矇、晕厥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患者心率明显降低,反复出现晕厥,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存在猝死的风险。治疗的根本解决方案是植入永久起搏器。”徐衡表示,这样做,一方面可改善患者因心脏停跳引起的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另一方面,患者阵发性房颤和心脏停搏同时存在,无法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植入起搏器后,便可使用控制房颤的药物,大大提高用药安全性,改善房颤症状。


  但是,传统永久起搏器是一种有创的手术方式,平均使用寿命约为7~10年左右,后续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更换;且陈伯体型偏瘦、好走动,传统的永久起搏器埋于胸部皮下,会突出皮肤表面,导线也会限制患者日常活动。


  王礼春教授和心血管内二科主任陈扬波团队就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讨论,基于指南推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诊疗团队判断患者需尽快植入永久起搏器,同时结合患者的明确诉求,确定电池寿命长、术中心肌损伤率低、未来可取出的新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方案。


  在王礼春教授指导下,陈扬波、徐衡在局麻下通过股静脉穿刺,将新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右心室低位间隔,经过数次测试,起搏器的各项参数良好,待确认起搏器稳定后释放,整个手术历时不到1小时。


  术后,陈伯心率从每分钟42次恢复到每分钟60次,迅速恢复正常,且该起搏器形状小、重量轻,植入后无伤疤、无切口、无导线,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陈伯术后36小时便可轻松步行出院。


  医生介绍,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具有长寿命、可取出、主动螺旋固定、固定前可测试参数、未来可升级DDD双腔起搏等优势。新技术的应用,体现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不断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为本地区该类患者提供更多优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