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片森林,迎面吹来了一阵微风;熊猫原地打了个滚,座椅也跟着微微震动……近日,来自上海当地多所学校的20余名南通博物苑“小小科普员”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四维影院观看了微电影《熊猫滚滚寻找新家园》。除了画面3D立体外,随着剧情需要,场内还有风吹、水雾、座椅震动、腿部触碰等感觉。大家怀揣着兴奋与好奇,和熊猫滚滚一起踏上一段神奇的旅程,不时爆发出惊叹和欢呼。
沉浸于3D立体画面,置身于栩栩如生的标本周围,仿佛让小朋友们走进大自然之中,从而加深对自然的理解,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此科普教育,让人心驰神往。的确,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于当下而言,无疑显得特别。
科普作为提升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各地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大量的科普活动,然而,很多科普活动形式单一,只是简单地进行科普讲座或者参观科技馆,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机会,难免印象不深,尽管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但效果却不尽理想。
科普本身就富有趣味性,只有亲身体验和探索,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有关地震、火灾等科普教育,实战演练显然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更有利于将科普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更何况,中小学生科普和成人科普不同,中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是最容易培养科学素质的群体。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应多些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注重动手参与和互动体验,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不仅是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也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恰恰需要独立思考和深度体验。科普教育该如何开展,虽然没有标准模式,但如果我们从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内心期待出发,从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发,多些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的科普方式,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