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入户家访” 真的没必要了吗?
发布时间: 2025-01-17 来源: 作者: 廖卫芳

  据《南方教育时报》报道,近日,有家长在人民网留言,建议取消学校家访。这位家长认为,目前学校家访大多流于形式,且容易打乱家庭生活节奏。对此,相关部门回应称,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要。


  一直以来,教师“入户家访”是家校沟通的最好方式之一。一方面,通过“入户家访”,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密切与家长的感情,而且还可以摸清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对学生的思想、性格及爱好等有着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入户家访”,还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有可能通过教师的“入户家访”之后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可见,“入户家访”好处多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入户家访”慢慢地被学校“冷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访、微信家长群、QQ家长群等“电子家访”。


  眼下,虽然已是互联网时代,家校沟通的方式可以是通过电话、微信、QQ、家长会、家长学校等,但电话、网络等“电子家访”毕竟是“隔空交流”,家长会、家长学校也毕竟是“集体面谈”,这些沟通方式难以达到“入户家访”的“一对一”“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可以说,电话、微信、QQ、家长会、家长学校等“电子家访”,是难以与“入户家访”相比拟的。可见,“入户家访”这一传统家校联系方式并未过时,且不可替代。


  当然,学校组织教师“入户家访”不能走入“形式主义”的死胡同里,比如:硬性规定每一位教师必须完成家访率百分百、必须写出家访详细记录、必须达到每年家访的次数,等等,而应让教师拥有充分的“自由权”和“选择权”。就拿硬性规定教师必须完成家访率百分百来说,现在有不少家长常年远在外地打工,教师很难进行“实地家访”,这就有必要通过电话、微信、QQ等“电子家访”的方式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笔者以为,“入户家访”并不是一种与教育无关的形式主义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入户家访”,老师可以近距离、面对面了解到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学生的家庭有些什么困难,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等等;而家长则可以一对一、全方位地了解到学校和老师是怎样教育学生的,校园里的学习环境是怎么样的,等等。如此,家校沟通“亲近”了,家校合作自然也就“顺畅”了。


  “入户家访”真的很有必要。笔者衷心希望我们的老师们能从繁琐的教育教学事务中脱出身来,把“入户家访”当成教师的一项“必备功课”,走出校门,走进学生家中,多些入户家访,多了解学生,多了解家长,从而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积极接纳“入户家访”这一老传统,从而使之成为家校互动、沟通、交流的一座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