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揭阳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林洁松 摄
本报广州1月16日专电 (特派记者 蔡泽青 通讯员 吉 宗 吉人宣) 16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揭阳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受到中央、省级主流媒体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纷纷来到现场,就揭阳如何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保持经济向上向好发展势头、抓好揭阳古城保育活化、有效促进民间投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等热点话题进行采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曾风保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支光南分别就媒体关注的方面作出回应。
曾风保首先就揭阳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思路举措回应了新华社记者抛出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话题。他表示,围绕“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揭阳将突出“点线可学、面上可比,经验有推广、用人有体现”的“两可两有”工作要求,动员全市上下苦干实干,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突出抓好典型镇村示范带动和连线连片发力,加快推进县域产业专业园区提质升级,按照“风貌服从功能、好看服从好用”要求整体改善人居环境和城乡风貌,大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治理、全域融合,在比学赶超中实现整体推进、全域提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思路大胆改革探索、创新性开展工作。坚持在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发现使用干部,激励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比高低、比能力、比贡献、比成效,在全市营造奋发有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南方日报记者关注到近年来揭阳古城人流量显著增加,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希望了解揭阳古城保育活化的具体思路和举措。曾风保介绍道,揭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古城内宝贝众多、“自带流量”,核心区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众多的非遗项目以及独特的水系,移步换景间就能穿越千年历史。市委、市政府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全力推动千年古邑展现新面貌、焕发新活力。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原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下足“绣花”功夫恢复传统街巷肌理、历史建筑风貌,重点做好“水”字文章,再现“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的独特景观;注重古城的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历史人文地标“进贤门”,修旧如旧打造中山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将揭阳古城、阳美玉都串珠成链,大力植入美食、民宿和玉石展销等业态,延伸拓展非遗游、民俗游、文化游。今年春节期间精心策划了各类活动,诚挚欢迎各方宾朋到揭阳逛古城、看民俗、赏非遗、购美玉、品美食、看美景。
曾风保还就揭阳如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苦干实干回答了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记者的提问。他表示,当前,揭阳正处于加力提速、赶超进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保持向上向好势头,还要在民生社会领域取得老百姓可感可及的进步。要啃下一系列难啃的“硬骨头”、补齐各领域短板弱项,唯有靠苦干实干。揭阳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加快建设产业强市、和美揭阳奋斗目标凝聚人心,把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激情调动起来,着力营造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更好激励党员领导干部“保平安、干成事、带出人”。一是用好领导干部“火车头”,坚持“一把手”项目工作法,要求领导干部要在讲政治讲忠诚、谋事干事、落细落实、创先争优、精诚团结、上下沟通、廉洁律己等方面率先垂范,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全市党员、干部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二是树好选人用人“风向标”,推动“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若干措施落地落实,让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的优秀干部有机会、有平台、有作为,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把从严管理监督和激励担当作为有机统一起来,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三是建好能力比拼“大擂台”。在全市开展“两比两论”活动,激励各级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中比担当、在和美村居中比贡献、在创先争优中论作风、在改善民生中论情怀,以实践实干实效体现担当作为,真正把干事创业的激情、干劲和智慧激发出来,加快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实实在在的成果和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福祉。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近两年揭阳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秘诀是什么?接下来如何保持向上向好势头?支光南作了回应,他指出,发展产业是揭阳奋进赶超、实现跨越的关键路径。近两年,揭阳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全力推动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两大新兴支柱产业聚链成群,加快优势特色产业赋能升级,有力支撑揭阳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新的一年,揭阳将全力以赴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项目,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总规模超8000亿元的“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一是坚定不移抓招商,围绕绿色石化、海洋经济强链补链延链,积极抢占绿色循环新材料、“氢能+低空经济”、“风渔游结合”海洋牧场等新赛道,用心服务已落户企业增资扩产,立足在增量上提质量、在存量上做增量。二是争分夺秒抓项目,拿出“三年工程两年干”的劲头,主动靠前作为、加强要素保障、帮助纾困解难,为项目无障碍落地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三是科技引领促转型,抓好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业优势。
支光南还回答了羊城晚报记者关于揭阳如何做到民间投资增速连续两年在全省名列前茅的提问。支光南表示,民间投资是一个地方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揭阳是民营经济大市,95%以上企业是民营企业,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显示出民营企业对揭阳发展的信心。近年来,揭阳努力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发展的环境,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力促进本土企业增资扩产、旅外揭籍企业家回揭发展、外地民营企业来揭投资置业。一是持续夯实产业基础,全力打造“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二是持续提升交通区位,依托“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网,有效降低企业运输成本。三是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用好企业联络员和“急难愁盼我来办”企业专区等工作机制解决企业诉求,同时进一步压减企业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物流、融资等生产成本,真心实意优服务、真金白银降成本。四是持续发挥人文优势,积极做好“侨”文章,推动以侨引商、以商招商,吸引更多好项目好企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