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郑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在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管理的决定》,该市中小学校要严格限制学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学校,除教学必需外,禁止带入课堂。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用品。在这种情形下,郑州立法严格限制中小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因噎废食?其实不然。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放任他们过早、过度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专注力和身心健康发展,还会造成视力下降、沉迷网络、成绩下滑、抑郁焦虑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实际上,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并不是新规定。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就已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重申,“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郑州立法严格限制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是对“原则性”禁止手机进校园条款的细化、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不过,要彻底改变中小学生在校园过度玩手机现象并非易事,不能指望“立法就灵”。道理不难理解,中小学生不可能明目张胆拿着手机进校园,必定是偷偷摸摸将手机带进校园,一般不是将手机偷偷藏在书包里,就是将手机偷偷藏在口袋里甚至藏在衣服内兜里。而老师要想查出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除非对学生进行搜身搜包。但从法律角度说,学校不是执法机构,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对学生搜身搜包属于违法行为,侵犯了学生人身自由权。
不再让手机给中小学生校园学习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真正落实严格限制学生带手机入校新规定,关键需要家校协同护航。老师上课时既要认真讲课,还要观察学生课堂行为,防范学生上课偷偷玩手机。学校需要合理设置公用电话,方便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以及丰富校园文体活动,降低学生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而家长不仅要理解严格限制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的规定,还应配合好学校、老师的工作,尽可能不让孩子带手机去学校,及时将学生带手机去学校的信息告知老师,方便老师统一保管学生手机。如此,才能有效防范手机给学生正常上学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