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
林翠,女,揭阳市揭东区人,出生于面塑世家。在父母的影响和指导下,她自幼对面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年来,她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面团配方与制作技艺,制作的面塑作品也越来越受欢迎。如今,她是广东省乡村工匠民间美术(雕塑)工程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东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揭阳市首届榕江人才。2024年1月,林翠被认定为揭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面塑(揭东面塑)]。
林翠在用心制作青狮面塑。林锐磊 摄
技艺传承,培养文艺之魂
一坨面团,经历了怎样的技艺才能雕琢成器?林翠的工作室让人大开眼界,里面每件面塑精品的摆放、位置都很有讲究,让人能够发现不一样的艺术之美,观赏之中陶冶了情操。
提起面塑,林翠一下子打开话匣子。“揭阳面塑俗称‘捏面人’,亦有人称‘捏泥人’。我往往是以面粉、糯米粉、澄面、甘油、水等混合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形象的手工技艺。”
林翠出生在面塑世家,从小就和面塑结缘。据她介绍,一件完整的作品历经构思设计、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在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碾、拨、剪、切等多种技法,精雕细捏下,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的面塑作品就会生动逼真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小时候,林翠每天早上睁开眼、溜下床就能看到面塑作品,在很多同龄人到处疯玩的童年时光中,她已经在父母的面塑制作和日常的交谈中,慢慢领会到了“匠人之心”和“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上学后,识文字、读好书、品美文,林翠爱上了一句话: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这句话的意思,我的理解是要用一颗工匠的心去精细地打造时光的痕迹。从更深层次来说,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每一天都变得美好,从而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样的回忆,就像是匠人用心雕刻出的时光之影。”林翠笑着这样解释。
多年来,林翠遵从内心,用心对待手中的面团,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精神内涵,将内心感受的文艺美感一一用手中的面团呈现出来,造就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表现力、视觉冲击力强的面塑作品,其中英歌舞人物面塑、青狮面塑、潮剧人物面塑等作品尤为出色,让人观之便觉惊艳。
在浮华中,保有一颗匠人之心
在这繁华尘世,有一种人,他们能坚守初心,不辜负岁月。他们叫“匠人”,放下了心里的诸多杂念,只为传承艺术。林翠,恰恰就是优秀的匠人。她摒弃浮躁、宁静致远,才能数十年如一日精研面塑技艺。择一事,终一生,不为自己挣名,她只为传承正名。
技艺传承,对任何一位匠人来说都是大事。因此,林翠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面塑技艺公益讲座、工艺作品展等活动。在“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中,林翠首先会向学生们展示她的众多代表作,如被收藏于博物馆的《陈三五娘》《梨园之花》《青狮》《醒狮》等同款面塑作品。然后,她通过对醒狮、青狮面塑的做法进行分解,一步步使学生们对面塑技艺产生兴趣,进而深入了解更为全面的面塑艺术。
“林翠老师在我们学校开设了‘面塑技艺’非遗文化课程,得到许多学生的欢迎。如今,这门课程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案例《面塑艺术之乾坤,传承非遗之精神》还获得揭阳市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等奖。目前,我们学校还立项了市级、区级课题,初步形成学校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为非遗传承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保障。”揭东区锡场中学校长陈志盛如是说。
一件优秀的面塑作品,承载了怎样的时光雕琢?林翠用最自然的材料、最朴素和真诚的心,把对美好梦想的理解、文化传承的希望,慢慢揉捏、雕镂于面塑作品上,给观赏者一种如梦的美感和隽永的诗意。
用一生的力量,坚持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执一种情怀,留一份坚守,定一份责任,守一种精神,做一个匠人。林翠说,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执着与进取,让更多人更深了解、更加喜爱面塑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