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操场
发布时间: 2025-01-03 来源: 作者:

童其君


  在贵州黔西南的一个山村小学,下课铃一响,孩子们立马冲出教室,篮球、乒乓球、舞蹈、呼啦圈,甚至还有秋千,10多项户外运动项目,可以自由选择。之所以如此重视体育,是因为学校有一位爱体育的吴校长。他立下了一条规矩,课间必须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学生、老师包括校长都要参加。


  课间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好处多多。一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间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是学生在紧张学习过程中的适当放松,有助于缓解大脑疲劳,提高下节课的学习效率。二则,动则生,静则息。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需要通过运动来促进骨骼发育、增强肌肉力量等。长时间坐在教室里,缺乏运动,会导致“小胖墩”“小豆芽”等越来越多。课间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能让学生尽情跑跑跳跳,锻炼身体。三则,保护视力就是保护未来。现在的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主要原因之一。课间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让眼睛接触自然光,进行远眺等活动,能有效缓解眼睛疲劳,预防近视。令人心忧的是,部分学校“双减”政策执行变形走样,“课后延时服务”变成“课后延时再学”。


  笔者认为,教育应遵循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的课间活动安排能让学生在学习和休息之间找到平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玩闹是学生的天性,课间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课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户外自由活动,是对学生天性的尊重。学校不能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而简单限制学生课间活动。需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重视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让青少年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爱上体育,收获体育活动带来的健康与愉悦,从而养成随时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


  走出去,世界就在你眼前。课间必须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顺应了时代的需求、社会的期盼,遵循教育与体育的客观规律,值得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