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循势造型 意趣天成
——核桃雕刻《子孙万代》欣赏
发布时间: 2024-12-3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曾广锡

  


  核桃雕刻《子孙万代》。 郑志开 作 


  核雕,为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是指以各种果核为载体而创作的艺术品,在传统民间工艺中自成一体。核桃雕是其中之一,盛于明、清时期,当时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流行将它同名贵的金玉珠宝串在一起,佩挂在身上装饰,旧时京城有句老话:“贝勒手中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它在古玩行中也是收藏的一个品种,行内人称为文玩核桃。核桃雕刻技艺并不是潮汕地区的传统工艺,目前仅知如今在我国葫芦艺术界是颇有名气的汕头工艺美术大师郑志开,早年曾从事核桃雕刻,眼前这核桃雕刻《子孙万代》就是他10年前的作品。


  核桃雕刻这门工艺创作与木雕、石雕等其他雕刻艺术完全不同,不可能在平面上构图,后再巧施技艺。因为桃核皱脊错综诡杂,纹理大小不均,长短不齐,分布不匀,所以创作上很大程度受到果核纹理的限制,造型布局皆比平面雕刻更加不易。首先,创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需要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将桃核错落交织的纹理转化为艺术语言,这特别考验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雕刻技巧运用,是创作的最关键所在。因为桃核繁杂的纹理恰同人的手纹一样,无一雷同,无法找到两个相同的桃核加以复制,因此,每一个核雕作品都是孤品,雕刻时必须施刀细腻,用刀爽索,手法老到。


  今所读这一对核桃雕《子孙万代》作品,选材为“鸡心核桃”,高4.7厘米,最宽处3.9厘米,色泽紫褐油亮,有滋润感,手感熟滑,分别以藤蔓绵延,果实累累,视作子孙万代的葫芦和隐喻繁衍求嗣,多子多孙的松鼠作为表现内容。分别集3只松鼠、16个葫芦和藤、叶、花于一核,松鼠自嘴至尾长1.6厘米,葫芦高度分别是5~8毫米。作品主题突出、造型生动、层次丰富、疏朗剔透,气氛热烈、情趣盎然。


  郑志开根据果核纹理不规则和硬而韧的特点,在错杂刻面上揣形摹象,循势造型,精心布局,使之疏朗繁满有致,可见其想象之丰富,驾轻就熟之功力。然后巧妙地利用核桃上错落参差的结梗皱脊施以刀代笔,采用镂空雕、浮雕的表现手法,粗犷处勾勒刚劲,精微间线条柔绵,意到手到,将神、形、理、趣融于方寸之中,将一对桃核变为意蕴丰富的艺术品,真是妙趣横生。


  究其雕刻,除了使用玉雕常用的电动工具外,还有平口、斜口刀,根据不同角度的需要,电动与手工操刀交叉使用,独具韵味。值得一提的是镂空雕,它与潮汕木雕的镂空雕截然不同,面对的载体质地不同,要使意、形、刀有机地融为一体,灵活运用冲、划、切、刮等刀法,使之具有丰富的艺术语言,在造型的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粗细长短的交织、变奏中,表现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产生音乐般的韵律和感染力。雕刻完成后还得用磨头将粗坯大致修整一遍,修去刀迹和不足之处,并用细砂纸一点点打磨光滑,最后刷上纯橄榄油以防开裂。至于果核的光泽,就是在把玩过程中产生的,这也是文玩杂件的一大亮点,时间一久就形成包浆,可谓美胜玛瑙。


  郑志开对艺术执着追求,刻苦求学,他虽从事的是葫芦刻,但每年都利用时间北上,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博采众长,了解并掌握多种工艺技能,融会贯通,自觉地进行着艺术探索。核桃雕刻是郑志开涉猎的众多艺种之一,虽然仅是一朵小花,但毕竟为潮汕工艺百花园添上新彩,值得为之赞赏!


  (作者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