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潮州获得“中国瓷都”称号20周年。11月28日,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期间,由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李炳炎所著的《潮州陶瓷史》正式发布,并在北京大学举行分享交流会。来自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华侨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潮州瓷、潮州窑、潮州文化,一同探寻潮瓷前世今生。
《潮州陶瓷史》通过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实物照片,从新石器时期起,系统展现潮州陶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风貌与创新成就,填补研究空白,对于深入研究中国陶瓷史、工艺美术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潮州陶瓷史》全书共40多万字、收录近900幅图片资料,创作历时近20年,李炳炎根据文献记载、资料收集、调研考察、专家访谈等形式,全面收集到潮州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陶瓷实物,形成数千年历史的系统性潮州窑陶瓷资料库。
“《潮州陶瓷史》首发后走进北京大学召开分享交流会,我非常开心能看到地方性学问‘登堂入室’。”交流会上,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回忆说,每个潮州人多少都懂得一点陶瓷知识,但是将陶瓷知识系统化、专业化,并且编写成著作很不容易。潮州窑是民窑,《潮州陶瓷史》关注商业、工艺、文化、交通运输以及移民的问题,把潮州陶瓷放置在潮汕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上来考察,令潮州陶瓷史有了文化史的意义。
陈平原说,李炳炎从业余爱好者成长为专业研究者,通过努力将潮州陶瓷系统化、专业化,出版这本书,为潮州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参考。“潮州有很多民间学者和艺术家,通过长期努力,在地方文化研究和推广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地方性学问‘登堂入室’,是‘潮州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先例模式,我们要更多关注和支持地方文化研究,推动潮州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潮州陶瓷史》可谓填补了中国陶瓷史的空白。”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陈华莎认为,书中既有对潮州本土窑口特色及演变历程的详尽描绘,又有对其他地区乃至国际相关行业的对比分析。尤其是李炳炎跨越重洋,赴东南亚地区开展海外潮人陶瓷业的专项调研,这些新颖独特的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人们对潮州陶瓷历史的认知,开阔了研究视野,填补华人华侨在世界经营与陶瓷制作的研究内容的空缺。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董健丽评价,这部书用大量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概述潮州陶瓷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完成了传承潮窑文脉的使命,彰显潮州作为“中国瓷都”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潮州文化软实力、促进陶瓷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李炳炎的“瓷友”,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耿东升表示,《潮州陶瓷史》是广东地方窑口一部重要著作,充分体现了潮州窑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该书研究较为全面,从中可以获得很多知识,为其他地方研究陶瓷起到了标杆作用。
“潮州陶瓷史系统梳理了潮州陶瓷发展的历史,是研究潮州陶瓷行业发展和陶瓷文化不可多得的一部著作。”中国华侨博物馆研究馆员陈永升从明清时期社会史的角度看待这本书,认为该书为他的专业研究提供了线索,让他获益匪浅。
北京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杨俊艳认为,该书研究成果丰富,不仅全面介绍了潮州窑陶瓷发展的整个历史全貌,还让人们了解到潮州陶瓷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图文并茂带给人唯美的享受与智慧的启迪,提供了许多欣赏与研究潮州陶瓷的新视角、新途径,有助于推动潮州陶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弘扬博大精深的潮瓷文化。
活动现场,《潮州陶瓷史》作者李炳炎还向北京大学、中国华侨博物馆研究馆、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捐赠图书。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