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潮南区红场镇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一幅菊香四溢、“红”“绿”交融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红场镇大溪坝村,作为第一批省定“红色村”与中组部组织振兴试点村,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市民休闲佳地,目前已经建设了“重温革命史”“重走红军路”两条旅游路线。今年以来,大溪坝村开辟荒地约20亩种植菊花,当下正值收获之际,村道旁菊香幽幽、繁花似锦,这些菊花不仅为集体增收,更为农文旅融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菊花具有适应性强、类型多样,品种丰富等特点,采摘的鲜菊花通过传统手工的蒸烘方式制成干品,可形成传统特色产品,据估算,每亩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000至20000元。大溪坝村党支部书记余创湖表示:“我们依循‘百千万工程’规划,在红色旅游与茶叶种植基础上探索产业升级,菊花种植拓宽了集体收入渠道,后续将提升产量与品质,推动红旅与产业深度融合。”
与大溪坝村相邻的潘岱村,同样开拓7亩荒地种菊。金黄色的菊花在山坡上层层铺开,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新,微风拂过,层层叠叠的花瓣轻轻摇曳,好似金色的波浪在缓缓翻滚。为保障茶菊种植,潘岱村今年大力开展土地开垦、喷灌系统建设等工作,如今首批菊花已进入收获期。村党支部书记林桂平称:“菊花项目打破了本村茶叶单一产业格局,在茶叶采摘淡季,村民可采摘菊花,盘活了闲置劳动力,增加了集体收入,让我们看到农业多元化发展的曙光。”
红场镇是潮南区山地面积最多的建制镇,农业产业发展以茶业为主,现有茶园约9500亩。但是目前除了茶叶,目前红场镇其他农作物整体产量不高,价格不具竞争力。为更好推进红场镇“红+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助推“百千万工程”,潮南区委组织部指导红场镇委,充分发挥红场地理优势创新经营方式,争取上级财政资金补助及镇村自筹部分资金,盘活土地资源,先行先试探索农旅结合模式,在大溪坝村、潘岱村、四溪村、苏林社区等4个村(社区)开辟荒山荒地约34亩,引进东湖菊花种植,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带动村民增收。目前四个项目均已完工。通过本项目进一步推动创建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推进产业振兴,有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壮大集体经济,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据红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金山介绍:“此项目成效显著,预计每年可为相关村集体带来超50万元的收入。”如今,菊花盛开,金菊与茶园交相辉映,“美丽经济”活力迸发。“后续,我们将深度融合红色旅游与菊花相关的摄影、采摘、休闲茶座等体验活动,充分挖掘茶菊的观赏、体验与保健价值,让金菊花真正成为带领红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金花朵’,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潮南区红场镇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菊为媒,推动“红”“绿”产业融合,通过项目进一步推动创建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推进产业振兴,有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