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河南路:百年城郊结合部,卅载新街新社区
发布时间: 2024-11-26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蔡逸龙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205)


河南路社区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河南路社区鸟瞰。本版相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东风河东岸改造后,成为宽敞的东环城路东侧三车道路段。

林厝祠外房子。1992年河南路社区居委会于此挂牌办公。

揭阳镜艺厂旧址。1996~2000年,河南路社区居委会于此办公。

老企业揭阳锁厂。

河南路社区居委会。

记者采访河南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晓敏(右)。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20.222千米,来到望江北路织布厂片区,就来到新兴街道河南路社区境内。2024年晚秋,记者一行走进河南路社区,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77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新兴境内的第8个社区。


  河南路社区位于新兴街道西部,东邻新兴南社区,东南接东郊社区,南临南河,与仙桥街道顶六村隔河相望,西与中山街道东门社区以东环城路和东风河为界,西北与中山街道永革社区在环进贤门道路有小段接壤,北与榕华街道进贤社区以进贤门大道为界。辖域面积0.6平方千米,人口5677人。


  地处东护城河之东,与县城一河之隔


  河南路地域,在南宋至清代,为县城东护城河东侧城郊地带,明代,县署在城外官道南侧辟建古教场(今东风广场),作为县署和驻地官兵操练兵勇的场地,在进贤门至教场之间的官道南侧,开始有城郊群众在路口摆摊做买卖,进而在路边搭棚做生意。而在南侧的东城门外,也有凤围村群众在官道两侧至东门渡口周边搭棚做生意。


  清末至民国时期,东护城河外的农村土地,开始有城内群众迁出定居,并陆续建起了祠堂。林姓居民在护城河东岸落居后,建起了林氏宗祠,尔后,又有他姓迁来,同样建起了宗祠。


  1937年,县政府拆掉了全城的城墙,改建为环城马路。在城墙耸立的年代,河南路地域与县城虽为护城河所隔,但北有进贤门城、南有东门城两条城门桥相通,交通尚算便捷。在拆除城墙之后,人们觉得两桥相距稍远,为加快两地交通捷径,遂在中间地带的泰兴河东端靠近环城马路处新建了一座简易桥,方便两地群众往来。


  在整个民国时期,河南路地域一共建起了11座祠堂。起初,迁来的群众也是农耕生活状态,后来,逐渐转为经营生意和小作坊劳作,聚居区域形成城镇化雏形。


  记者在1946年《揭阳县城地图》上查到,东护城河进贤门亭以南的东侧地带,多为平整土地,只在中间和南部建起两处房屋。而在进贤门外官道南侧,从护城河边至今金元大楼一带,则建有屋舍。屋舍南部,有一条几乎与护城河平行的小街,直达东门外的凤围地,小街东侧,则建成好几处屋舍庭院,这些屋舍的东部,则标识为农田。这也就是说,在到了民国时期最后时段,河南路地域,已经步入城镇化,但仍有少数部分地区为农田地带。


  多家企业迁来落户,地域实现城镇化


  河南路地域全面实现城镇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949年10月19日揭阳解放,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1954年夏开始,揭阳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从县城开始,向全县城乡拓展。改造分准备、合营、整顿巩固三步进行,将所有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合营或合作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揭阳县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县城大大小小的资本家企业和小商贩经营的零散企业,就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合并改建为国营、集体企业。改造后成立的企业大多挂为县、镇办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新企业除部分在原有企业生产办公外,大多需要选取新的生产办公地点,以便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县、镇企业就选取到已经被命名为东风河的原护城河东侧地带落户,县织布厂、县镜艺厂、县皮革二厂、县造纸厂、县制锁厂、县木器厂、县种子公司、县农业局、县兵役局、镇装卸运输第二公司、镇钟表公司、县糖果厂等一大批企业、公司先后到东风河东岸落户。一时间,河岸东侧原来平整的土地就耸起了厂房,大多宗祠也成为新企业的车间。林厝祠就先被征用为企业车间,20世纪70年代初,县糖果厂创办时,先在林厝祠办公,后来再迁到西湖公园东端,林厝祠又再办为醋厂。宗祠之间那些少数农田地带,也在这一时期被征为企业用地。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路地域实现全面城镇化,厂矿企业的车间与东郊村的屋舍毗邻而居。


  机关宿舍建起,路桥交通环境得完善


  随着厂矿企业的迁入落户,在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一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宿舍也相应建起,新居民搬来入住。


  工人新村是河南路地域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起的一个有代表性的职工宿舍区,采用的命名方式也烙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色彩。在工人新村建成后,一批职工和家属迁入居住。不久,东风河上建起了一座新桥,从东环城路直通工人新村,桥的名字也直接以工人新村命名为工人新村桥。据1990年《榕城镇志》载:“工人新村桥:长5.5米,宽5米,在东环城路,为钢筋混凝土桥。”


  同样在东风河东岸落户办公的县农业局,不久也建起了干部职工宿舍。农业局大门坐东朝西,因此,大门口也建起了一座大桥,也被命名为农业局前桥。据《榕城镇志》载:“农业局前桥:长4米,宽3.3米,在凤归林边,为钢筋混凝土桥。”


  1958年,大型水利设施三洲拦河坝在南河建成,水坝拦下清澈的河水后,又修筑了一道绵延几十千米的引榕干渠,从三洲流经霖磐、月城、磐东,经过县城,直通渔湖,把淡水输送到南北河流域下游土质、水质原为半咸半淡的地区。


  东风河原来是通达南河的,河口在今华侨初级中学的西南侧,引榕干渠在过南环城路后,征用了东风河南段河道,在过东环城路后,又征用凤围沟,再一路向东而去。自此,东风河南段不再注入南河。引榕干渠因水位高于原河,因此东风河被干渠征用后剩下的河段与干渠成为上下相交却不相连的立体河道。


  在与南河完全分离后,东风河南段河道也逐渐萎缩。县织布厂在东环城路南端建成后,门口的东风河河道被直接填平为路面,方便机动车出入。不久,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厂矿企业在县织布厂北侧建成,东风河一步一步地萎缩至今东门综合市场一带。


  朱奶奶,揭阳县织布厂的第一批工人,她在回忆建厂初期厂区附近河流情况时说,厂门口右侧就是东风河南端,只剩下不到2米的河宽,跟水沟差不多。而新溪(其时市民对引榕干渠的称谓)就流经厂区,晒纱场就建在新溪的南侧,厂里建了一座桥经过新溪,直接到达晒纱场。


  与东风河的萎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镇化步伐加快,河东岸地带全部变成城镇钢筋水泥化建筑物,区域的交通建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新社区设立,因位于东风河南段命名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迁到东风河以东城郊结合部定居的非农业人口,都归进贤门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派出机构,类似今社区居委会)管辖。改革开放后,揭阳县城城镇化东拓较为迅速,一大批非农业人口迁到新兴路及进贤门市场周边一带落户,进贤门街道办事处的人口猛增。为适应人口管理的需要,1983年1月,榕城镇将进贤门街道办事处一分为二,将新兴路以南区域划设为新的街道办事处,并以所在的新兴路命名为新兴街道办事处。今河南路地域非农业人口遂划为新兴街道办事处管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县级榕城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1992年6月2日,榕城镇析为榕华、新兴、中山、西马和东山5个镇级街道,新兴街道辖原镇辖新兴街道办事处和东郊、上义、下义3村。历经80年代城市化的拓展,迁入原来镇辖新兴街道办事处的非农业人口已经超过两万人,辖域从东风河至五七桥,涵盖了3村周边区域。7月20日,经榕城区人民政府批准,原镇辖街道办事处改称居民委员会,原新兴街道办事处一分为四,改置为新兴南、河南路、义和路北、义和路南4个居委会。


  跟其时新设立街道的命名方式以辖域主要街路命名一样,新兴街道新划设的各个社区也以主要街路命名,如新兴南社区得名于新兴南路,义和路北、义和路南社区得名于义和路。位于东风河东岸的新社区,虽没有大街大路,但最终也以辖域主要河流东风河来命名,因位于河的南段,遂命名为河南路社区。


  河南路社区东与新兴南社区以新兴南住宅区西侧各幢楼西端外为界,东南与东郊村为界,南临南河,西以东环城路、东风河与中山街道东门社区为界。


  当月,河南路社区居委会在林厝祠挂牌办公。1996年,社区居委会迁至揭阳镜艺厂办公。2000年,再迁至原物资局宿舍办公,直到今天。


  用心走访基层群众,服务社区发展


  河南路地域从清末开始迈入城镇化步伐,民国时期步伐加大,至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实现城镇化,因此,区域内多为小街小巷,旧民居年龄最大的房屋已经超过100年。


  河南路社区设置30多年来,社区居委会在服务居民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社区的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作为跟古城一河之隔的百年老城区,市政道路的功能和设施配套各方面,都跟新世纪耸立起来的新住宅区和新社区硬件设施有着先天不足的差距。


  2017年,望江北路西段(新兴-中山-西马段)建设工程竣工,河南路社区段位于这一路段的中东部,城市快捷交通线一下子来到社区门口,原来的织布厂大部分厂区为此“贡献”给了新路,引榕干渠在河南路地域也在新路建设中成为地下河,以涵洞的方式在路下经过。社区干部带领居民服务市政道路建设,在征地拆迁和新路街边环境重塑上做出了贡献。


  2022年,东环城路改造工程竣工,东风河成为城市道路中间的景观河,河南路社区西北片,从河岸东侧北端至农业局前桥,沿河岸地带建筑物全部拆迁,河岸东侧改建为三车道市政道路,成为东环城路东风河东侧的车道。改造工程建设前,社区干部加派人力深入到动迁拆迁一线,做了大量工作。工程竣工后,又参与到新路街边环境重塑工作中。


  两条主要道路使河南路社区成为城市大路旁居民区,社区地理位置凸显,城市文明建设更显重要,在跟城市干道驳接后,社区街路升级改造也被居委会列上议事日程。2023年,居委会通过多种形式,收集社区群众切实需要,主动认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个、开展为民办实事11件,并全部完成;对凤归林至震东里门楼前路段进行硬化及配套修缮;在东风河改造回迁安置房建设工作上实现零上访、零投诉、零事故“三零”目标……社区干部努力办好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用情写好民生答卷,真心为居民办实事、解民忧,受到上级部门和社区群众的交口称赞。


  在谈到当下的服务“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时,河南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晓敏说,社区“两委”将发挥优势,扎扎实实推进社区埕面露土硬化,破损墙体砌墙美化,还有疏通镜艺宿舍小市场下水道阻塞积水、重建沉沙井,埋管引流等民生工程。结合“摩电整顿”“创文、创卫复检迎检”等重点工作,积极动员党员群众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帮助居民清理搬运堆放的杂物,彻底改变社区违章建筑多、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多的现象。同时,积极构建社区“大党委”,着力整合单位成员资源,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开展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等一系列活动,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具体将做到:积极落实低收入家庭补贴政策,对享受低保和特困的民政对象实行动态管理;落实老龄化保障工作。完善老龄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服务重点,将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和经济困难老人作为老龄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坚持以走访、慰问等方式,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社区各项老龄工作服务落实到位;通过走访联络残疾人家庭,掌握残疾人家庭基本情况,定期开展困难残疾人慰问工作;并在居民保障房、退役军人保障和妇女儿童保障等方面做出社区干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