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茶艺室,只见学生们正认真地上着一节茶艺课。课上,该校老师从学生进入茶艺室的步态、坐姿、手势、泡茶程序等进行示范引导,随后学生们自行操作,动作娴熟到位……
把潮汕工夫茶引进课堂,是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帮助智障儿童融入社会,促进他们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新方法。近年来,该校依托广东省特殊教育内涵建设项目——课程改革:《潮汕工夫茶课程对提升特殊儿童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化学校潮汕工夫茶课程,大力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别样花蕾”在阳光下幸福成长。
学生们在茶艺室学习潮汕工夫茶课程。通讯员 摄
项目立项,深化潮汕工夫茶文化和特殊教育结合之路
近年来,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的使用方式,引导特殊儿童正确发展。该校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设计研发适合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潮汕工夫茶校本特色课程,形成了学校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潮汕工夫茶课程对提升特殊儿童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并于2022年6月被广东省教育厅立项为广东省特殊教育内涵建设示范项目,该项目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智障儿童,他们动手和沟通能力、思维意识都存在着先天不足。如何通过针对性学习,提高智障儿童的动手能力,培养其服务意识和社会意识,让他们能融入社会?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该校校长吴瑞英告诉记者,学校根据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历经2年多的不断探索总结,把融合礼仪、动手、沟通、服务等多个传统文化元素的潮汕工夫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谈及工夫茶进校园的初衷,吴瑞英这样解释道:“在我们当地,茶文化已经融入到每家每户中,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技能,回到家里还能再锻炼起来。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并热爱自己家乡的工夫茶文化,形成文化自信,还能利用潮汕工夫茶课程,进行对应的康复训练,增强认知能力、劳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实现生活自理做好准备。”
据介绍,自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后,该校进一步坚定了教育教学方向。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人性化思想与“潮汕工夫茶校本课程”融合培育路径框架,确定教学试点班级,开展校企合作单位、茶艺导师的选聘工作。同时,完成学校茶艺室建设和潮汕工夫茶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聘请茶艺师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培训,共同撰写出潮汕工夫茶教案集,根据实际课程建设分为茶文化、茶技能、茶礼仪三大板块。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还将潮汕工夫茶校本课程的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依据内容编排相对应的动作,形成了茶艺操,让学生更易习得冲茶技艺,提升招待客人的礼仪能力。
成效初显,特殊学生在茶香氤氲中健康成长
智障儿童作为一群特殊孩子,动手和沟通能力、思维意识都存在着先天不足。那么,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如何将茶文化一点一滴铭刻进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让学生在茶香氤氲中健康成长的呢?
据介绍,课堂是项目实施的主阵地。目前,该校成立了2个实验班,在设计课程中,根据儿童接受程度的差异,把劳动意识、动手能力、服务沟通教学目标分解为3个阶段进行。初级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成为能服从、会互动的劳动小能手,中级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让他们学习冲泡工夫茶、接待客人、整理茶艺室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待客礼仪和生活技能,高级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交换意识,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家居劳动、待人接物、娱乐休闲和如何换取劳动报酬等。为确保教学成效,该校还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从多感官教学、分步骤引导、重复练习、正面强化、个性化教学等方面入手,采用互动式教学、游戏化学习、情景化模拟等教学方法。如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演示、设计“茶艺大师挑战”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竞争欲望;创设真实的泡茶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茶艺馆环境中学习。
几载春秋,硕果飘香。目前,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煮水、沏茶、喝茶,动作熟练流畅,他们的动手能力、专注力也都有明显进步,低年级学生能够整理日常的教室、茶艺室、课室,高年级学生能主动奉茶给老师喝,在家里也成为了家庭的小帮手。特别是,该校还通过异地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等形式推广了潮汕工夫茶文化;在总结潮汕工夫茶课程开发经验中提高了本校教师科研水平,塑造蕴含地方特色文化的校园环境,并为其他同类学校提供借鉴。该校表示,接下来,将不断努力,探索更多类似潮汕工夫茶的传统文化课程、地方特色课程融入到特教领域中,为智障儿童的全面发展和融入社会开辟新的路径,为特殊教育事业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