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入海流·乡愁榕江”系列报道(16)
枫江流经揭东、榕城区。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 林碧鸿 摄
从这个大门进去,西侧第一和第二间房屋即为杨遵仪故居。杨小琪 摄
郑大进府。
池厝渡。
枫江流域图。阿 龙 制图
枫江是榕江二级支流、北河支流,发源于潮州市潮安区与揭东区交界处的笔架山东麓,往东北流经葫芦水库,折东南流经登塘、古巷镇后折南转西南方向,过凤塘镇后进入揭东区玉滘、云路镇和曲溪街道,以及榕城区登岗、炮台镇,在枫口村注入北河,全长61千米,揭阳市境内21千米,流域面积663平方千米。建成翁内水库及小一型水库6宗、小二型水库16宗,总库容4701.89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8.8平方千米。
在晴朗的秋日,“榕江入海流”报道组来到枫江,一边欣赏枫江沿岸如画山水,感受江风送爽、花香弥漫的自然之韵,让茂林修竹的宁静闲适,应和心灵中的明净清幽,一边领略枫江流域丰富的人文地理和历史遗迹,领略文化名人的崇高品格,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枫江是揭阳市东北部群众的母亲河
枫江沿途风光旖旎,农田一望无际,江面上碧波荡漾,微风吹过,江水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金光,美极了。枫江从潮州笔架山东麓,一路逶迤之后,在揭东区玉滘镇进入揭阳市境内,流经云路镇、曲溪街道、榕城区登岗、炮台镇,在枫口村注入北河。
枫江是揭阳市东北部群众的母亲河,20世纪90年代以前沿岸渔业发达,运载沙贝、化肥、煤油、盐等物资的小海轮可以驶至今云路镇河段,物资流转曾给沿岸带来经济社会的繁荣。以前枫江沿岸上有多个渡口,云路镇河段有村名“云路市”,玉滘镇河段大滘桥一带被称为“大滘市”,皆有骑楼商店、旧仓库等遗迹。
枫江又是一条适合龙舟竞渡的河道,每年沿江村庄都会举行或大或小的龙舟竞渡活动,传承勇于挑战、力争上游的龙舟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枫江边走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遵仪
枫江沿岸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文化鼎盛,名人辈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杨遵仪就诞生在揭阳境内的枫江流域登岗段。
杨遵仪是我国古生物地层专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上著名的古生物学与古地层学泰斗之一,于1997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被评为2007年度首都十大教育人物。他一生多开拓,桃李满天下,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老师,培养出殷洪福院士、欧阳自远院士等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崇高师德,是祖国的骄傲,更是揭阳的骄傲。
我们在市水利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榕城区登岗镇洋淇村寨内,探访杨遵仪故居。这是一个极其朴素、非常不起眼的小院落,几间房屋墙体斑驳,长满了青苔。经历过漫长的岁月风霜,有一个房间已经完全没有屋顶,里面长满了荒草。谁也看不出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位学界泰斗、地质宗师。
杨遵仪1908年10月出生于洋淇村一个清贫的家庭。为筹措学费,他边打工边学习,学业时断时续,1935年,他考取了公费留美生,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古生物及地层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杨遵仪没有沉醉于美国优裕的生活,而是毅然回到了当时惨受日本铁蹄蹂躏的祖国,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后到清华大学地学系任教。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成立,杨遵仪是建院的负责人之一。他一生潜心于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为中国地质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为中国地质界争得了荣誉。
梅冈书院曾培养出一批人才
枫江流域文化古迹、遗迹众多,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有清直隶总督郑大进府、弥勒寺,梅冈山下有梅冈书院旧址,曲溪云路交界的枫江支流车田河河口有宋桥一座,上游诸桥屡有损毁,而独此石桥长年安然,玉滘大滘桥一带还有骑楼街市、石街等商业文化遗迹。
梅冈书院旧址在今玉滘镇尖山村院前,是揭阳四大古书院(蓝田书院、梅冈书院、宝峰书院、榕江书院)之一,始建于清朝中叶,全盛于清末民初,是毁没于近代而且没有在原址上再建和继续办学的古书院。该院人才辈出,一代岭南名臣兵部尚书翁万达,潮州府历史官衔最高的官员、直隶总督、太子少傅兼兵部尚书郑大进,都出自该院。
清乾隆二十年(1765),梅冈书院由揭阳知县贺朝冕倡建于梅冈山之南麓,历经几年的建设,颇具规模。
乾隆二十四年(1769),时任知县刘业勤拨梅冈都莲花埔(今揭东区云路镇莲花埔村)官荒湖下田100余亩田租为办学经费。
乾隆三十二年(1777),乡贤郑大进(乾隆元年进士、官至直隶总督)回山美村省亲时大力提倡并赞助增修,还为此写下了《梅冈书院记》。
同治十三年(1874),时任知县周士俊倡议对梅冈书院进行大规模的重修。修复的书院分为三进结构,坐北向南,前厅挂屏风,中、后厅两廊为教室。书院两侧各有巷厝十间,一部分为师生宿舍,一部分为储藏室。书院后倚梅冈山,前临枫江水,绿茵芳草,瓜果飘香;院后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确为培育人才的好地方。周士俊又拨梅冈都北山内老陵(今埔田镇老龙村)等处官荒田百余亩田租为膏火之资,使书院的办学经费更为充足。书院多方延请名师来校执教,校风严肃,学生勤奋向上,历届人才辈出,在揭阳县内首屈一指。
后因种种原因书院冷落、解散,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梅冈山后,将这座有近200年历史的书院摧毁。
郑大进倡导睦邻友好关系
美丽的枫江蜿蜒流淌,滋润沿岸土地,揭东区玉滘镇池渡山美村就是江畔一处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里是清代直隶总督郑大进的故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郑大进府、揭阳市不可移动文物点冈凤朝阳寨门所在地,也是第二批“广东省卫生村”。
我们来到山美村郑大进府参观。只见府第前面有许多旗杆夹,有一口古井,旁边有一座石牌,上书“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郑大进府”,落款是“广东省人民政府2015年12月10日”。
郑大进(1709~1782),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他自小聪敏足智,才华横溢,任政期间,草除积弊,关心民生,所至颇具政绩。后加授太子少傅衔。他的一句“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劝说化解族亲与邻村矛盾的话,成为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俗语,至今流传几百年,令人在啧啧称颂郑大进勋绩的同时,对他如大海般的胸怀度量肃然起敬。
山美村创于元朝顺帝至元年间(1264~1294),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6)发展成为几百人的小村落,与大族姓池厝渡(今池渡行政村)为邻。在封建社会里,大小族姓、大小村落之间,常常会因争地界、财产、水源等问题而诱发矛盾冲突,池厝渡和山美村也不例外。乾隆年间,郑大进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一路升迁,官至督抚,号称圣朝使相。这个时候,郑氏中有人想借助郑大进的权势,挫一挫池氏,出一口气。郑大进知道后,告诫族人“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当以和为贵,睦邻友好。郑大进所考虑的不是一时的胜负,而是世世代代的和睦。一句规劝,冰释了祖辈们的旧怨,奠定了池、郑二姓世代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基础。
忍让和宽容可以结束纷争,只有学会宽容,才能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才会和谐,生活才会美好。郑大进是智者,是哲人。因这句充满哲理的话,不但有千年池厝渡,而且也将会有千万年的郑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