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云课堂”加速普及,助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牡蛎可以用来稳固桥基”“故宫地砖用的是京砖可不是‘金砖’”……涉猎广泛、语言幽默,最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聂影在抖音在开设的多个课程火了!据统计,有超过50万网友关注聂影,粉丝们自称“清华抖音分校走读生”。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将有更多像聂影这样的老师在回归线下教学的同时,在短视频平台开启“云课堂”,数以千万计的“云学生”们也将迎来云上的新学期,上“云课堂”已经成为一种新潮的全民学习方式。在这样一种开放式知识传播过程中,无数打破学历、地域、年龄等限制的人们通过共享一个短视频“云课堂”,获得了平等的知识服务。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知识的传递往往是单向度的。比如,一位大学教授传递知识,其所能够触达的范围除了书本,可能就仅限于自己的课堂。所以,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知名学府的名师课堂,都会有旁听生。但现在,这种现场的旁听正在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线上共享所代替,“没有围墙的大学”在互联网上得以真正实现。同时,这也完成了一种知识的“祛魅”。因为学者、教授、院士们面对网络课堂时,他们的知识传播话语方式也在发生转换:使用更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话语,确保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受众的理解。这种“知识语言”的切换,对于增进知识的传播广度,继而提升社会整体的科学、人文素养,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这种知识普惠局面的形成,让用户与知识博主之间形成一种高效的连接,实际上也意味着社会知识的流动,正在加速。千万别低估了这种加速的知识流动给社会带来的综合影响。从小的方面说,知识在流动中连接到更多群体,实质就是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让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知识差”进一步缩小,这对于增进社会各群体间的互信理解,继而推动社会的平等发展大有助益;从大的方面讲,推荐算法下,各种科普类的知识得到更精准的传播,也是在播撒科学的种子,助力提升有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从而为社会创新提供更多的智力和人才支撑。这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还要看到,在流动中,全社会的知识总量和深度也在增加。比如,近年来一些过往小众冷门的学科内容就在短视频平台上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像甲骨文、弦理论、古生物等都受到网友喜爱。这就让那些可能“失传”的知识重新获得生命力与发展空间,赋予社会在文化、文明传承上的更多可能性。


  知识的流动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有流动才能获得更多的传播,有流动才能拥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在此意义上,我们需要更多“流动的云课堂”和“没有围墙的大学”,去提升知识的普及程度,增进社会的智识氛围。(郑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