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以假乱真 叹为观止
——灰塑、纸塑“樟林林檎”赏析
发布时间: 2024-09-0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曾广锡

  


  纸塑“林檎”。曾镇悦 作


  灰塑“林檎” .曾镇悦 作


  每年中秋节临近,远近闻名的汕头澄海“樟林林檎”便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有着翠绿色的鳞状外壳,果肉洁白软糯,口感清甜的“樟林林檎”,相传是由樟林旅泰华侨所带回并扎根故乡的。它不仅是一种地方特产,更如同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浓厚的乡愁。来自澄海的工艺美术大师曾镇悦就凭借着高超的技艺,以灰塑、纸塑的形式表现这一故土风物,生动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灰塑与木雕、石雕、壁画、嵌瓷并称为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的五大装饰技艺。俗话说:“以瓦片为骨,筋草灰为肉,以纸灰为皮”,灰塑一般分为浮塑和立体塑两大类,主要装饰于祠堂、寺庙和民居等建筑的脊顶、脊肚、厝头、垂带、门楼、窗顶、门顶、照壁和风围墙内外等处,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吉祥物、博古和传统图案。今赏读的灰塑“樟林林檎”在2021年6月获“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这是一个直径40厘米的洁白瓷挂盘,盘上摆放着四个直径9厘米带枝、叶,呈粉绿色鳞皮的林檎,浑圆如珠球,其中一个已是裂开为熟果,另一掰开放在盘里的可见肉质乳白如膏似脂,果瓣裹着细长乌溜的果核,而一些质地较硬的果核散落于盘上,真的是生动逼真,让人沉醉于它那独特的果脂香。这是如何制作的呢?曾镇悦大师用电动工具在瓷盘上划出横、竖、斜线,划破瓷盘的表面釉质至里面的瓷胎,后用水泥、生桐油搅拌粘瓦片插在划破的线上,以此为骨。粘合干后开始用麻丝、草灰和细沙搅拌为原料,才进行塑制成球状,用小灰匙做枝、叶,以手捏制林檎的鳞皮,每一片鳞(俗称“林檎目”)的形状不一,大小有别,使整个林檎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所有每一道工序都得阴干后继续做,连林檎每一粒果核还是用灰泥捏制的。此后的淡彩上色是用传统矿物质色料,并非现代化工颜料,尤其是在灰泥九成干时即涂刷上颜色,这也就永不褪色了!曾镇悦将传统建筑装饰的灰塑转化为家居陈设的欣赏品,既保留传统的艺术元素,又融入自己的绘画语言,使民间工艺品更有丰富的生命力。


  竹篮里放着三个林檎,还有一个已被掰开为两畔,露出乳白的肉质和黑色的果核,还有十几粒黑色的果核散落一边。这是曾镇悦创作的纸塑林檎。其制作工艺是将竹纸撕碎放在水里浸泡并搅成泥浆,然后双手在水中捏加入白乳胶的纸浆制成胚,拿出来晒干后再插果枝;紧接着就是在纸浆胚上刷上一遍白乳胶,用双手将纸浆捏出一片片的鳞皮(俗称“林檎目”),逐片进行粘贴;隔一天后用小灰匙将鳞片逐一刮滑并划深沟(间隔的隙缝)。此后,就是等待自然阴干,因若在强光或烈日下晒干,纸浆胚就会出现暴裂。随着成团的纸胚逐渐阴干,纸胚就会膨胀凸起,每天早晚要用小灰匙压隙缝各一次,这既是压实,也使林檎鳞更为饱满和圆滑,反复压隙缝要三四天才真正完成,不然整个林檎胚就无法成型。由此可见纸塑的制作过程比灰塑更为繁杂,完成后同样用传统矿物质色料淡彩上色,林檎每一粒果核还是用纸浆捏制的,整个林檎的纸质感和肌理十分明显,惟妙惟肖,格外赏心悦目。


  曾镇悦大师年逾古稀,在民间工艺这块沃土上辛勤深耕50多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古建筑灰塑技艺精湛,他也无私地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人。他常说这样一句话:“我还年轻。”在年龄上他是大了,但在艺术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劲头,恐怕时下的年轻人还无法与之相比!曾镇悦用不同材料、不同技艺捏塑出“樟林林檎”,为潮汕工艺美术添上一朵瑰丽的奇葩。


  (作者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