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誓,绝不给老师甩脸子,孩子玩耍磕碰了绝不生气,绝不在群里让老师喂水换衣服,不当熊父母……”近日,山西一家幼儿园新生入学时家长宣誓的视频引发争议。霎时间,舆论四起:这种幼儿园是非去不可吗?怎么教小孩子前先“驯服”家长?幼儿园回应称,这只是家长会的一个流程,重点是希望与家长正向沟通。
“正向沟通”或许道出了这场特殊宣誓的缘由:此前发生过“反向沟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才三四岁,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即使是擦破点皮、少喝口水的小事,家长也容易着急。时刻面对一群宝,老师难免有疏忽,让家长宣誓保证的背后,不难想象老师们或多或少受过“电话轰炸”、经历过“赤脖子、甩脸子”的事。
幼儿园想通过这样的宣誓仪式,在开学之初就明确家长的责任和义务,让家长更加理解和配合老师的工作,但从广大家长反应来看,以这种方式实现“正向沟通”实在欠妥。
首先,“宣誓”作为一种郑重的承诺和声明,通常带有严肃感,营造不出缓和的沟通氛围,“无条件”“绝不”等宣誓词易将家长推到不受信任的地位。此外,这种无条件“宣誓”有意无意地传递了幼儿园逃避责任的态度,他们简单地想以这种方式对新生家长形成一定的约束,但同时也把家长的真实感受和合理关切一并堵住。家校关系失衡,平等沟通无法形成,合理表达受限制,谈何“正向沟通”?
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表明,教育是家校双方的共同责任,健康的家校关系应该建立在互信、沟通和合作的基础上。幼儿园既然有“正向沟通”的初衷,就应该增多一些“共同努力”的心态,把家长视为教育工作的伙伴,而非对立者、一方对一方宣誓的服从者。因此,对家长多一些尊重,选择更恰当、更缓的沟通方式才是明智的选择。比如,有的幼儿园每次开家长会都要一起读一遍“家园公约”:“我们一起爱孩子,帮助孩子;我们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无论意见统一还是分歧,我们都要不掩饰、彼此响应、相互鼓励”。比起无条件宣誓的“绝不”,“一起”“相互”才是“正向沟通”的更优注解。
正向沟通不在于形式上的宣誓,而在于心与心的交流,这需要幼儿园再多些贴心与细腻,当然也需要家长多一分理解与冷静,以信任和尊重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才能更好地共同肩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