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南河棉湖段: 千年古镇立道江
发布时间: 2024-07-2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孙燕銮

“榕江入海流·乡愁榕江”系列报道(9)


南河棉湖段鸟瞰。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林碧鸿 摄

云湖公园。

棉湖城隍庙。

南门里景区中的郭氏大夫第大院。





南河棉湖段水域图。阿 龙 制图


  日前,“榕江入海流”系列报道的第9站,来到南河棉湖段。


  南河棉湖段从凤江镇东光村仁里围沙洲由南往北流入,一路北行,至下浦村沈厝场纳自西而东的五经富水后,开始转为西南-东北走向,至鲤鱼沟村牛牯岭北部出境,全长12.3千米。


  炎夏的午后,“榕江入海流”报道组沿着揭西万里碧道,欣赏着南河堤岸秀美的风光,慢慢走近棉湖这个千年古镇。

  

  棉湖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有“千年古镇”美誉。镇区处于榕江南河中游平原,西、北为南河环绕,南北有云湖水贯通。甬莞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地理区位优越。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古称道江,霖田都一带水上交通要道


  棉湖,作为在粤东地区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古镇,可溯至北宋初年。据传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棉湖已形成城寨,具备城防的规模,至今已历千年沧桑。棉湖素有“土田肥美,民物殷饶,衣冠之族,弦诵之家,甲于通邑”之誉,是潮汕著名集镇之一,俗语有“一庵埠,二棉湖”之说。


  历史上,南河棉湖段为榕江航道,由县城往西部的人流、物流均从这条水路经过,是沟通县域霖田都一带的水上要道,因而称这一河段为道江。棉湖亦因地处这条重要水路右岸而以河为名,称道江,至今,棉湖仍有道江社区,以及道江东路、道江西路等。


  由道江改称棉湖,是因古时棉湖镇区中心地带云湖公园两岸盛产木棉,地因木棉和云湖而改称棉湖。


  据棉湖镇副镇长许耿双介绍,明洪武三年(1370),巡检司迁入棉湖后,棉湖逐渐繁荣起来,成为明代揭阳西部重要的集镇。清康熙七年(1668),棉湖修建榕江码头,水运可上溯鲤湖(今里湖)、河婆,下通揭阳、汕头,最终到达出海口,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棉湖的农业、手工业(尤其是铁业)、制糖业和商贸得以长足发展,形成交易畅旺的圩市,在周边集镇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棉湖镇围绕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社会参与等五个方面全力打造“县域副中心”“区域性小城市”,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奋力开创棉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许耿双说,现在棉湖镇有市场主体8402户(企业1214户、个体户7188户);有餐饮商店635家;酒店公寓76家,住宿房间1562间,可同时容纳2300人住宿;外卖骑手约350人,日均配送量2.5~3万单;全天候5分钟实现快捷打车出行……2023年,棉湖镇被定为全市第一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之一,以及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许耿双说,棉湖不但经济发达,而且人文蔚茂,出了很多俊彦翘楚,有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进士、被梁启超称为“清易代第一完人”的曾习经,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许涤新等。


  衙署旧址:见证棉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据清乾隆《揭阳县志》卷首霖田都图附注:“棉湖寨,湖口司署,从前衙署在湖口村地方,前明洪武三年移驻棉湖,兹于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据此,棉湖衙署于明洪武三年(1370)置,至今已有650多年。


  巡检司是明清时期设置的行使准副县级的建置,一般设于距县治边远的地方。揭阳县曾出现过两个巡检司:北寨巡检司和南寨(湖口)巡检司。对于近县治的都,一般都由县典吏直管,而边远的都则由巡检司分管。明代,湖口巡检司分管县西部的霖田都。


  鉴于棉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清代揭阳地域广阔,霖田都又离县城较远,为便于行政管理,清嘉庆十二年(1807),湖口巡检署移往河婆,改称河婆巡检司。与此同时,原驻棉湖的湖口巡检司衙署升格为“揭阳县佐堂”。


  设置揭阳县佐堂后,棉湖衙署大门两边书上了“湖口旧署,揭邑分府”大字,这些大字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还存在。衙署内两侧立许多石碑,记载着巡检司和佐堂的重要事项。


  1950年,棉湖衙署改建为棉湖人民戏院,衙署内的石碑被移为铺路石,散落于周边各地。现在,在棉湖衙署旧址内,只剩下一些旧建的路阶石。


  揭阳县署派出机构佐堂驻地棉湖,行使着副县级职能,管理着揭阳县西部的大片地区。不久,棉湖建起城隍庙,潮州府于是就有“九县十城隍”的说法。


  通常城隍庙是古代县级以上建制才有的特殊庙宇。棉湖设置了副县级“揭阳县佐堂”,因而顺应建起了城隍庙,潮汕地区自此出现“九县十城隍”特殊现象。


  1995年6月,揭西县文化局为棉湖“城隍旧址”挂牌,1998年列入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4月,成立了城隍庙复建筹备组,多方募集资金,于2001年6月29日在原址正式动工,经过一年的精工修建,古庙旧貌重现!


  南门里古寨: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南门里是棉湖古城区与新城区交汇之处,云湖湖水贯穿通过,有揭西“小江南”之称。探寻棉湖曾经的繁盛,寻找棉湖最初的记忆,南门里这片棉湖古寨成了所有人的聚焦点。


  许耿双介绍,南门里古寨原有寨门7处,但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变革,昔日的“寨门”已烟消云散,古寨墙也变得残缺不堪。古寨始于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或是近现代建筑星罗棋布,特别是从刣羊巷到大德爷宫的“十八弯”,在民居商铺之间夹杂着大量的祠堂宫庙。


  据统计,这里共有祠堂17座、公厅公室19座、府第11座、名居14座、牌坊5座、古戏台1座,还有九庙十五宫等。其中,郭氏大夫第是广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格局规模模仿宫殿形式,素有“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潮汕乔家大院”的美誉。兴道书院系清朝虎门提督方耀于同治六年所建,这既是一所名闻遐迩的学校,又是国民革命军东征时期棉湖之役指挥部的旧址。


  2015年,南门里获得“广东省古村落”称号。2020年,南门里申报成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滔滔东去道江流,千年古镇伫岸头。古韵今风,历久弥新,最美是乡愁。


  总策划:蔡淡群

  总统筹:袁海生 袁惠亮 

  统筹:杨燕斌 魏乐珊 李文胜

  协调:李统国 刘七华 刘汉立 文立刚

  执行:钟伟强 郑培亮 李伟城

  统筹策划:苏迎波 蔡逸龙 林宝凤 林广州 卢旭锐 黄晓鑫 钟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