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让研学游回到“学”的本位
发布时间: 2024-06-25 来源: 作者:

  近年来,一阵“研学风”悄然兴起,不少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都热衷于组织学生外出研学。今年暑假尚未开始,但各种各样的研学活动已经陆续开始接受报名了。


  一般来说,“研学”指的是研究与学习。研学游涵盖了教育旅游、亲子体验、社会实践、主题营地、户外拓展、自然科考等领域。跨省跨市的研学活动,主要以高校访学、博物馆参观、名胜古迹打卡、探索天文地理知识等为主要内容;营地类研学夏令营,则是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参加一些体能拓展或励志类教育。


  今年不少培训机构也纷纷涉足研学市场,试图从中“分一杯羹”。最近,刘女士就陆续接到3家培训机构发来的暑期研学报名通知:先是孩子所在的书法培训机构发消息,说要组织去浙江绍兴的研学活动,招募7岁到14岁的孩子独立出行;不久后,孩子所在的足球培训机构也发布了张家口6天5晚的暑期研学安排。让刘女士意想不到的是,就连孩子学习美术的线上平台都推出了6天5晚的北京艺术研学之旅,拟组织学员前往中央美院、中国美术馆等,还有长城、颐和园等景点的写生。在刘女士看来,研学似乎成了培训机构拓展新业务的首选,但有没有相关资质就难说了。


  据网友@栗子糖介绍,去年暑假他给孩子报了个北京6天5晚的研学团。因为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一个人参团有点不放心,于是就跟她一起去了。去了才知道,所谓的研学导师,都是刚毕业不久或者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带娃和带团经验明显不足,对景点的讲解比专业导游差远了,也不给孩子配耳机,讲了什么根本听不见。


  据网友@阿图反映,有些研学游价格太高了,之前打听过一家北大研学营,5天吃住都在北大,有部分讲解,收费高达9980元。


  网友@汤圆麻薯认为,有些研学游产品“游”的成分过多,实质上就是儿童旅行团,到各个景点拍拍照,稍微讲两句就结束了,研学导师似乎更在意照片里拍到什么。


  研学游市场现状存在哪些问题?研学市场主体多元化有哪些优劣势?研学游市场该如何监管规范?近日,江苏省旅游学会青年分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副教授张爱平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爱平认为,对于目前市场实际反映出来的研学游存在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旅游活动安排中研学环节太少,即“游而不学”。在名校门口拍照打卡,甚至进不了校园,研学旅游变成了儿童旅行团。二是性价比低,收费比较高。毕竟研学旅游带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标签,在这种标签之下,很容易产生溢价。三是旅行安全问题。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前往外地名校研学,部分家长对孩子出行安全存在一定顾虑。


  对于如何看待研学市场主体多元化的优势和劣势,张爱平表示,多元化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客观上有着一定优势。比如培训机构跟普通旅行社相比,培训机构因为本身以教育和知识传授为目的,具有典型的教育行业属性,这与研学旅游的目标实际上是一致的。在“研”和“学”方面,培训机构应该比传统旅行社更加专业。而旅行社的特长在于旅行安排方面,所以多元化主体的进入,有利于整个研学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学生家长货比三家,得到更满意的选择。张爱平表示,多元化经营主体进入市场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如主体之间由于擅长的领域不同,其经营能力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会出现个别经营者通过降低研学质量(比如增加一些免费的景点)来增加利润等。


  当前,进一步规范研学游市场不仅是业界的共同呼声,更是广大学生及家长的迫切要求。张爱平认为,首先是要回归研学的本质,突出研学游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要让孩子在旅游当中学习,在学习当中游览,不能把研学旅游办成以牟利为目的的观光旅游。其次,行业管理要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教育部门和文旅部门要牵头开展工作,在调查行业发展现状、摸清家长诉求、了解名校和高校接待能力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细则。再次,要加大研学游专业人才培养选拔。对于研学的导游或导师,不仅要具备合格导游组织带团的能力,更要能像老师一样为学员提供专业、与研学目标一致的讲解服务,并对其实施考核。


  目前,研学市场上存在的不少乱象,都与服务标准不统一、课程设计不科学、团队建设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在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版职业分类大典中,增加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个新职业,但相关职业标准尚未配套。社会上有一些机构就利用这个空窗期开展所谓的培训并颁发证书,但事实上这些证书并没有真正经过国家认定。另外,研学机构鱼龙混杂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在天眼查上搜索关键词“研学”,相关结果超过4万5千条;其中,成立未满1年的公司就有近3000家。


  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教育方面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研学游的兴起创造了空间。事实上,一些高质量的研学活动的确有助于孩子全面成长,但当前一些研学游活动之所以饱受诟病,与缺少行业规范以及市场监管滞后有一定关系。


  研学游,旅游是载体,学习是目的。对于研学游,尚未有具体的行业标准,导致不少机构打着教育的幌子将学生们带到旅游景点,实质却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教育内涵和价值明显缺失。研学游要真正达到目的,相关市场要获得健康发展,首先需要从课程设计、市场主体资质、从业人员资质到生活服务、安全保障等各方面作出全面系统的界定,出台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特别是要建立通畅的投诉平台或渠道,及时跟进调查处理违规行为,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另外,可以发动一些热门的研学游“打卡地”,比如重点的博物馆、科技场馆、高校院所、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等,要求其加强针对研学游的接待管理,对研学游的组织机构、研学游指导师等加强资质审核,对研学路线或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


  规范研学游市场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参与研学游的部门和个人,应当树立立德育人的使命感,着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研学游回到“学”的本位。


江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