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我市公安机关对制造虚假信息的陈某涌依法行拘
发布时间: 2024-04-1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李桂莹

  原标题:识别网络谣言  共筑清朗空间


  4月17日,互联网上出现一“广东揭阳一群少年深夜持钢刀飙车,路人称疑造成2人伤亡”的视频,引发网民关注和热议。4月18日下午,我市公安机关发布信息辟谣,制造虚假信息的陈某涌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网络造谣、传谣的犯罪成本很低,只需要在电脑和手机敲一段话,再贴一张以假乱真的图片,故意伪造信息、蹭热点、带节奏,为此付出的法律代价却不轻。


  2024年是全国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法律专家提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或是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更严重的是触犯《刑法》,比如编造虚假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在信息网络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在网络上存在侮辱他人、诽谤他人的行为,情节严重的,也可依据《刑法》规定,以侮辱诽谤罪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网络谣言成为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在这里,先了解网络中七种常见的网络谣言形式:


  一是凭空杜撰。为了吸引眼球,造谣者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凭主观想象来编造虚假信息,引起网民大量围观讨论。


  二是不实信息。用部分事实进行断章取义、拼凑剪接、刻意夸大,导致真假难辨。


  三是“AI”编造。现在的技术只要一篇文章、一张图片,输入关键词即可用AI快速生成,成本低、影响大。


  四是求证真伪。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先发布一则谣言,然后大量转发,名义上是“求证真假”,实际上是谣言传播。


  五是断章取义。把正规信息中拿出一小段可能产生不同意义的内容进行传播,得到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


  六是拼凑剪接。这种谣言的基本素材是真的,但脱离了具体的背景和场景被拼凑剪接起来,成为了谣言。


  七是假戏真拍。一些“网红”主播为了博眼球、吸引流量,假借社会热点事件编造虚假内容传播网络谣言,甚至撰写剧本自导自演包装成真实事件,误导大批网友围观。


  生活中,广大网民一被网络谣言误导,轻则影响判断,被别有用心的人牵着走,重则破财伤身,大量转发还可能触犯法律。在这里,有四种识别网络谣言方法可供广大网民参考:第一,看标题。很多谣言看标题就觉得是假的,通常使用耸人听闻、表述夸张的标题和内容,如果你看到“不看后悔”“出大事了”“被删之前赶快看”这些典型谣言体的小道消息,要直接忽略掉。


  第二,有经验。不少网络谣言会反复出现,有些谣言官方辟谣了,隔年又冒出来,其实我们只要联想以前发生过的事,就能想到谣言其实就是旧瓶装新酒。


  第三,等真相。政府对信息发布有严格的规定,确凿的消息会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


  第四,看出处。现在不少网络信息通过制造假图片拼接、篡改图片等方式骗取网民信任,即使在文中甩出聊天截图、视频截图等画面,也要当心鉴别内容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