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麦克阿瑟纪录片”流行:短视频时代的低成本“时评”
发布时间: 2024-04-18 来源: 红网 作者: 艾曼曼

  伴随着固定的“temple”背景音乐,着眼于时事评价的“大型纪录片传奇”系列的短视频里响起“就连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对此也忍不住评论道……”,网友们便纷纷表示“对味了”。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调侃到网络上各种时事热点的评价,“麦克阿瑟纪录片”的身影无处不在。模板化的视频内容加上固定的bgm,再把时事热点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加以介绍点评,“麦克阿瑟纪录片”正在成为短视频时代的低成本“时评”。


  “麦克阿瑟纪录片”最早可以追溯至B站UP主阿毛纪录片传奇,其以“宇将军”“蓝色妖姬”等网红的口吻来对时事加以评价,加上伪纪录片的反差,视频迅速爆火,其后便固定为“麦克阿瑟”来对时事加以评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也是历史上极具个性的人物。不过纪录片中的麦克阿瑟不是其本人,而是《长津湖》中麦克阿瑟的扮演者詹姆斯·菲尔伯德(James Filbird),及其到位的演员刻画与对网络热点的有力把握使其迅速走红网络,并成为上述伪纪录片的固定评价人物。


  迅速的热点反应能力以及点评万物的题材包容度,“麦克阿瑟纪录片”正在成为短视频时代的低成本“时评”。


  首先,其针对各类有流量的热点进行评论。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清澈”、脆皮大学生,到各类热点新闻:南京大学虐猫考生、河北邯郸未成年杀人事件,“麦克阿瑟纪录片”一般以流量大小而不以话题本身价值为考虑因素,高流量的话题本身就极具传播性,“麦克阿瑟纪录片”再借助该话题的流量助力自身传播。


  其次, 高度模板化、娱乐化、低成本。“麦克阿瑟纪录片”有其固定的格式,开篇对热点信息加以简单介绍(信息来源通常是热点本身),中间穿插上“麦克阿瑟”的点评——实际上是创作者自身的评价,结尾“大型纪录片,XXX传奇,持续为您播出”,再配上万年不变的temple或者やわらかな光作为背景音乐,一个“麦克阿瑟纪录片”也就诞生了。其不需要考虑选题——热点出来就能有主题制作;其不需要信息考证——热点相关视频信息加以整理就是文案;其不需要考虑配乐——调侃就用temple,抒情就用やわらかな光。上述综合起来,最多半小时便可以制作出紧跟热点的“麦克阿瑟纪录片”。


  再次,相对传统时评,其反应更为迅速。曹林老师在《时评中国(第二版)》里多次提及时评先讲真假,再讲是非,最后讲利害。与传统时评相比,“麦克阿瑟纪录片”虽然也是热点相关的评价,但其对于信息的真伪要求低,对于是非利害的分析也更为浅薄,甚至没有分析;与传统时评相比,“麦克阿瑟纪录片”点评事物结构如前文所讲极为固定,思考量小;与传统时评相比,“麦克阿瑟纪录片”借助短视频传播,更容易吸引网络用户观看。种种因素综合,甚至有网友在此类纪录片下面评论“每次想了解什么热门事件,找麦克阿瑟就对了”。


  最后,以短视频形式呈现,观看门槛低。对于传统时评,读者需要投入一定专注度进行线性阅读。“麦克阿瑟纪录片”时长通常为2到3分钟,用户只需要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观看数十个该类视频。与长度通常在1200字左右的时评相比,2分钟的视频无疑观看门槛更低。


  事件都有其两面性,“麦克阿瑟纪录片”也不例外。第一,“麦克阿瑟纪录片”通过裂变传播让更多人知道社会热点事件,提高社会大众对热点的关注度,一定情况下可以发挥舆论力量推动社会建设;但另一方面,其调侃的特点、不辨真伪的信息往往也会误导网民。第二,此类纪录片模板固定,基调轻松,消解了传统长视频信息传递的严肃呆板,制造出短小易懂的新型叙事;但另一方面,固定模板之下是参差不齐的评论水平,夹杂的大量套话与固定表达也让人们减少思考。


  短视频时代,时评也有了自己的“平替”,2022年末尾在B站产生雏形的“麦克阿瑟纪录片”,到今天仍在大肆流行。此类纪录片生命力的持久离不开其点评万物的题材包容性,但也有网友表示厌烦此种纪录片的固定叙事,笔者也想问一句:“麦克阿瑟纪录片”的热度,还能持续多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8/52/13743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