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厚宅:元代古村风光美,发展路上焕新颜
发布时间: 2024-04-0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潘彬彬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72)


厚宅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厚宅村鸟瞰。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厚宅村综合文化中心设于林氏宗祠。

厚宅天后宫。

厚宅通北河河汊。

天福东路贯穿厚宅村境。

厚宅村委会。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14.71千米,到达望江北路仙彭路口,沿仙彭路北行1.8千米,折天福东路西行420米,就来到榕东街道厚宅村境内。2024年春,记者一行走进厚宅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65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榕东境内的第13村。


  厚宅村位于榕东街道中部,东北临凤鸣社区榕东新城小区,东、东南、南与钟厝洋村毗邻,西南与凤鸣社区榕东街道机关片区接壤,西与梅兜村、凤鸣社区东方首府小区相邻,北与东升街道莲花社区隔北河相望。全村面积约380亩,人口1200多人,为林姓村庄。


  闽籍官员,元代创村


  后宅村古称珠兰埔,始创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渔湖都见闻录》记载:后宅村林氏远祖系福建莆田林披长房林苇的十二代孙林壮父之裔孙,来自福建漳浦南诏乌石乡林承志之支系。一世祖朝奉郎林良金生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于宋端宗景炎二年丁丑(1277)得中进士,年方24岁,25岁时初任潮阳县通判,元大德六年(1302),其再任潮州路通判,时年48岁,但其任期尚未满却逢战乱,揭阳县城被破,幸得其子将仕郎林德元(时任揭阳县主簿)竭力守卫,百姓得以安定,城池因之无虞。


  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林德元任揭阳县主簿期满,选择不回家乡南诏,准备在揭邑定居,当行至渔湖都珠兰埔,见此处远依岐山,近抱榕水,钟灵毓秀,故在此创业垂统。


  林德元生有二子,长子林松轩居后宅村,为后宅村之始祖;次子林梅轩,因其子林平畴娶彭沟黄村黄氏,故迁往彭沟林创村立业,林平畴为今彭沟林之始祖。林松轩生有四子:长子林梅江,次子林梅湖,三子林梅峰,四子林梅岩,林梅湖与林梅岩留居后宅村繁衍,后裔分创仙桥之溪头村、西埔村、东埔村;林梅江与林梅峰往外创业,据传南澳后宅村(今属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是其所创。


  后宅一世祖林良金卒于元泰定二年(1325),享寿72岁,墓葬于后宅本洋安路西畔,墓名“博地虎”,分金坐北向南;二世祖林德元及二子林松轩、林梅轩公,父子三人同葬一处,墓穴位于后宅村田洋,地名“直大路”东畔。墓穴坐西南向东北,穴名曰“望天狮”。昔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墓祭,彭沟林、西洋林村、仙桥溪头村、西浦村均有参加祭墓活动。至今,后宅村还保存着“望天狮”祖墓石碑,石碑和碑文有着宝贵的历史考证价值。据厚宅村长者所说:“仙桥溪头村、东埔村、西埔村其祖墓穴在后宅村之北处,柴枋桥之东,俗名地头埔,穴位坐西向东。昔时每年溪头、东埔、西浦三村到此扫墓,此习俗至20世纪50年代,因平整耕地祖墓被迁,此习俗停止。”


  因地处北河,在村形成规模后,村里在河汊附近建造了天后庙,祭祀海神妈祖。当地林氏群众把天后庙亲切地尊为姑母宫。


  独立建制,始于建街


  明初,林氏落居北河南岸珠兰埔后,虽然自称落居地为后宅,但因为初时人口少,村名和落居地珠兰埔没有被收编入地方志。至清乾隆年间编修《揭阳县志》时,渔湖都村名表,均没有珠兰埔和后宅名字,但在都图上,开始标识“后宅村”,证明村落已得到官方认可。


  后宅林氏后人迁至南澳岛定居,将后宅名字带到新落居地,即今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名字由来。这也证明,在清代以前,揭阳县渔湖都北河边林氏居住地,当写为后宅。虽村名写为“后”,但当地林氏族人和周围群众却喜欢将其揭阳话音异读为“厚”。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后宅为渔梅段所辖村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后宅属渔梅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后宅隶属渔西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后宅与附近的梅兜、前钟、后钟、凤林、下港一共6个自然村,合置为梅联村,村政府(其时称谓)驻梅兜村。1952年,12村改建为15个小乡,梅联村改称梅联小乡,后宅为其所辖。


  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梅联与陆联、松义3个小乡合置为梅联中乡,中乡政府驻梅兜。因梅联小乡与中乡名字相同,改名为燎原小乡,以毛泽东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为其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也会像革命火种一样,取得胜利。后宅为燎原小乡所辖。


  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梅联、溪南两个中乡和渔江中乡西部中联、阳美两个小乡合置为梅联大乡。同年9月,梅联大乡与渔江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后宅隶属燎原高级农业社。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后宅仍属燎原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后宅隶属燎原大队。


  1970年,渔湖公社将燎原大队析为燎原、钟厝两个大队,后宅改属钟厝大队。


  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钟厝大队撤销,重新并入燎原乡,乡政府驻梅兜村。尔后,燎原历经村公所、村委会建制,后宅为其所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3年7月21日,揭阳市政府批准将渔湖镇燎原、陆联2个行政村划出,在两村范围内设立榕城区榕东街道。当月,榕东街道办事处撤销燎原行政村,将其所辖6个自然村改置为梅兜、凤港(原下港)、凤林、厚宅(原后宅)、钟厝洋5个行政村,厚宅自此建制为行政村,并改用音、字同一的“厚”字为村名。


  由农转商,触“电”腾飞


  厚宅村位于榕江冲积平原中部,地势平坦,河流沟渠纵横交错,土壤肥沃,便于农业耕作,因而该村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


  至明、清时期,渔湖夏布业兴盛,其时渔湖各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从事夏布织制的不同工种加工者,夏布织制成为普遍的家庭副业,渔湖西北部的凤林、钟厝洋、东乡、祠堂、西洋林、西洋陈、后宅、旧寨、南厝、东庵前等村尤盛。据了解,渔湖所产夏布不仅数量多,而且织工细腻精美,故揭阳夏布以渔湖最为盛名,产品除满足本地外,还远销国内外,出口数量很大,约占全县的80%,当时上海滩的夏布货源绝大部分来自渔湖。


  民国二十八年(1939),汕头沦陷后,海外销路受阻,渔湖夏布业一落千丈。抗战胜利后,渔湖所织夏布多供抽纱之用,销量锐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组织生产,在有生产传统的村设立加工场,并成立专门购销组,外采芋麻料投放,内收购产品外销。据资料记载:1959年1月,渔湖公社设立织布厂4个,并于梅兜、后宅、凤林、彭沟黄、顶乡、西庵前、东乡、祠堂、炉头、西洋陈、西洋林等村设立加工场,本月产布991匹,比前一个月增加 408匹。


  之后,由于夏布业系纯手工生产,工具简陋,也没有寻求改革更新,致受外来新兴纺织品冲击而一蹶不振,同时,因为海外生意中断,影响外销,加上“织结”老年人过世后,多数年轻妇女从事抽纱,没有继承此业,故渔湖夏布这一久负盛名的产品,至1976年以后逐步被淘汰,唯存蚊帐零星生产。


  随着经济发展,厚宅村逐渐发展起玩具、五金、塑料制品等生产加工业,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五金产品加工、塑料产品加工、不锈钢加工以及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进入21世纪10年代,电商行业异军突起,发展十分迅猛,厚宅村年轻一代瞄准行业“风口”,纷纷投身电商创业浪潮之中,为大力扶持电商行业的发展,厚宅村筹集资金,利用村里的边角地建设了电商一条街,助年轻创业者们触“电”腾飞,为本地百姓就业提供便捷渠道。


  党建领航,聚力发展


  如今,行走在厚宅村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宽敞洁净的道路、整齐划一的房屋、郁郁葱葱的树木、波光粼粼的溪水……谁能想到,几年前的厚宅村却是一个“脏乱差”的问题村。


  “以前我们村是‘上访村’,村里人心涣散,集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群众冲突不断,各项工作难以推进。”回忆起几年前的光景,不少厚宅村村民都十分感慨,而如今的厚宅村走出了一条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的成功之路,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厚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伟林告诉记者,厚宅村有现在的变化,是新“两委”与村民上下一心,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近年来,厚宅村“两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人居环境整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带领村民逐渐走上了致富、宜居、幸福之路。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村里积累的矛盾纠纷不少,整个村没有凝聚力,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差。”林伟林回忆说,为改变这一现象,厚宅村新一届“两委”下定决心大刀阔斧做改革,深入走访调研,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准确掌握了解全村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组织村“两委”班子、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广泛讨论,再“对症下药”,采取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强化基层自治能力的方式,系统性地梳理村级党组织的工作职能,全面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号召广大党员积极行动、带头实干,实现由乱到治,人文环境改变。


  在此基础上,厚宅村把加快发展作为深化基层治理最强引擎,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收入,不断加强村集体资产租赁管理,从2020年开始,通过缩短租期、提高租金标准,合理利用集体资源,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使村集体年收入从30多万元增加至230多万元,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由少到多,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升。“经过前期研究探讨,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全体村民的医疗保险由村集体统一代缴纳,让村民减轻负担,实实在在受益。”林伟林笑着说。


  此外,厚宅村还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力点,采用以“点”入面、以“点”穿线、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及“常态化管理+集中整治”相结合,靶向发力,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由差向好,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近年来,该村坚持立足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突出清理死角盲区,加大违建拆除力度,并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作、建设雨污分流工程,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同时,筹资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灯光篮球场等活动载体,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的一年,我们村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推动榕东路立面形象整体提升工程建设,建成集商业经营、健身娱乐、党建文化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进一步提升厚宅村的‘颜值’和品质。”林伟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