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在皇思扬古围村感受“和文化”
发布时间: 2024-04-02 来源: 作者:

日暮时分,皇思扬古围村已是灯火通明。

皇思扬古围村的特色民居。谢锐勤 摄


  皇思扬古围村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始建于明中期,繁荣于清康乾时期,现存古民居建筑超700处。皇思扬北临西枝江,南近古驿道,是惠州通往潮汕水陆运输的中转站,史上商贸兴盛,有“头平二淡三多祝”之美誉。


  元宵节前,天空深蓝,午后温热,沿着巷道进入城门。巷道用附近溪流鹅卵石铺就,大小、形状不一,却均被岁月磨得平整且光滑。巷道长短、宽窄不一,先贤为防匪盗而设计的八卦阵,好像皇思扬的毛细血管,将古村落变得血脉畅通,却又令人如入迷宫,颇感神秘与趣味。


  如果说巷道是皇思扬的血管,那各式坐标则是筋骨。城门位于古村落制高点,背依关帝庙,俯视古码头,其上半部飞檐翘角和两个枪眼的组合宛如猫头鹰的头部,敏锐警惕着可能来犯的敌人。史上,皇思扬虽曾多次遭遇兵灾匪患,但历经600余年仍屹立不倒,城门的防御能力功不可没。


  如果说城门是皇思扬的地理坐标,那书院则是文化坐标。史上,皇思扬拥有大学堂、龙光书室、养正山房、关西学堂、挹华学校等各式私塾和学堂。村里先后矗立的36副石旗杆夹,是皇思扬人文荟萃的证明。


  历代从皇思扬大宅院走出的仕子官员,可视为这里的历史坐标。史上,皇思扬共出现20位以上进士和举人。如今,村里既有杨秉智的文魁楼,也有萧志君的武魁楼,其“九厅十八井”的“官厅”似乎仍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些辉煌历史。


  在文化坐标和历史坐标的背后,更有数百年来持续滋养古村民众的情感坐标。关帝庙位于皇思扬的中心位置,从码头沿石阶登城门,便可望见门内正中的关帝庙。在淳朴的村民心中,认为庙里的关帝时刻关注着大家的一举一动,保佑村民平安,大兴门的北帝庙同样如此。于村民而言,关帝庙寄托着他们祈求平安幸福的朴素愿望。


  皇思扬各坐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一脉相承的“和文化”支撑。城门和大兴门由各姓氏合力建造并持续修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关帝庙的“龙脉正穴”由杨一腾放弃建祠堂而让出,以宗祠一脉的福祉换得一方百姓幸福安宁。皇思扬邻里和睦的优良传统自建村之始就有典范。据故老相传,建村之初,有一户村民误将申氏妈家一只个头与颜色均相似的小鸡认定为自家所丢失,申氏妈体谅邻居家贫,也为了不影响邻里关系,就让邻居把小鸡抓回去。当邻居家寻回走失的小鸡后,马上归还申氏妈所养小鸡并送上鸡蛋以致歉意,申氏妈则以红糖作为回礼。另有一事,清乾隆年间,皇思扬萧、杨两家与外地客商郑氏有生意来往,因钦佩郑氏秉持诚信家风,遂邀其到皇思扬定居,萧家以白银两担相赠,杨家以十亩良田相送。如今,萧、杨、郑各姓祠堂仍分列关帝庙两旁,数百年来和谐相处。类似的村中轶事还有不少,所传均为村民和睦、邻里相助。


  历史上,皇思扬靠农耕持家,但也不排斥商业,集种植、贸易、运输、加工等多形态发展模式,促成水陆均顺畅的繁华圩市,“士农工商”互敬重、相扶持。清乾隆年间遇灾荒,萧志君将存粮借给村民,却不过秤、不记账、不计息、不限期,花费数千两白银帮灾民渡过难关。灾后,村民订制“惠爱可嘉”牌匾相赠萧志君。


  皇思扬既有官与民的和睦,也有文与武的和睦。惠东涂姓村与冯姓村因土地问题结怨多年,萧宪章公平断案,并将自身俸禄捐出来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冯氏后人将其牌位请入祖祠供奉祭拜。多祝镇武将萧凤来与增光镇科举会元吕龙光结为异姓兄弟,在各自家乡兴建学堂,却以对方名字命名书室,成就一段崇文尚武的佳话。


  类似的和睦相处还有同门和睦、狮队和睦、文人和睦、比武和睦等故事,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皇思扬人将“和文化”变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生活方式。


  客观上,皇思扬无论地形地貌,还是文化品位;无论官员位阶,还是庙宇规模,相比国内一流古村落还有很大差距。然而,皇思扬的宗祠文化以及代代相传的“和文化”却更为难能可贵,数百年来,“以和为贵”的淳朴民风在这里得到了接续传承。谢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