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诗礼传家 仁义之乡
——探访榕城区炮台镇古桃山乡
发布时间: 2024-01-29 来源: 作者:

  潮汕大地有一个著名的古村落——揭阳炮台桃山。这里依山傍水,风景迷人,古树成荫,民风纯朴;谢氏家庙、跃禹门、百岁坊、龟泉等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村民们崇文重教,诗礼传家,崇德象贤,历代人才辈出。桃山古有十八乡,现分为桃山、新市两个行政村,以谢氏族人占绝大多数,是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之乡,于2023年11月被评为第八批广东省古村落。


  乡因山而名  古村人文蔚


  桃山因村内小山似桃而得名。本文照片均由陈奕波 摄


  桃山潘厝围。


  桃山古属揭阳县桃山都,桃山谢氏族人分创周围18个自然村落,统称桃山18围,世人有“桃山谢”之称。谢氏族人奉梅叟公为一世祖,元至正八年(1348 )创乡,至今已有 670多年历史,现属揭阳市榕城区炮台镇,分桃山、新市两个行政村,含三联、三和、市头、新明、新丰、新市、雷浦、竹围、上埔、市下10个经联社,其中除雷浦为苏姓族人之外,其他均为谢氏族人,人口 3 万多人。


  古桃山乡位于榕城区东北部,古乡因境内一座小山而得名。据清乾隆《揭阳县志》记载:“桃山,距城东四十里,西南旁有小山,类桃,故名。”据谢氏族人介绍,桃山是一座天然的小山丘,形似一个桃子,山朝东一面的土壤呈淡红色,朝西一面的土壤呈褐青色,中间有一条自然塌陷的小道,被称为桃沟。当地人将此山称为“仙桃山”,“桃山”之名由传开。


  历史上的桃山是揭阳的一个重镇,境内有古官道经过并设有桃山驿,而谢氏族人更是围绕小山营建村寨,并逐渐向外扩建,形成十八围加一市乡村聚落格局,目前分属两个行政村。此外还有族人创居榕城、普宁、惠来、潮州、陆丰、海丰等地,人口多达数万人。


  为了敦亲睦族,明成化年间,谢氏族人营建一所共同的精神家园——谢氏家庙。这是一座恢宏气派的潮汕传统祠庙建筑。家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1572 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三进二天井二火巷格局。家庙背以释迦岽山系的空山和后山为屏,前面以桑浦山为案,两侧以龟山、神山为左辅和右弼,地理称“趴地狮”,中间还有离溪作玉带,面堂池塘掩映,构成一幅“甲富有余”的风水图。


  桃山谢氏科举兴盛,人才辈出。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谢解元的故事。传说谢氏家庙营建时,从地基挖出一块雕刻有一个小孩牵着一头牛的石头,人们把它解释为一个“解”字,石头也被称为“解元石”。清康熙年间,谢家果然出了一位解元——谢学圣。后来,谢学圣荣归故里,建造解元府,移“解元石”于府中,至今仍在。而在桃山的众多文物之中,有两座古牌坊更是远近闻名:为明代举人谢天经营建的跃禹坊,历经500余年的风雨依然岿然屹立,激励着众多的桃山子弟崇文向学,奋发图强;与此坊相距300余米的百岁坊,则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是为桃山耆老谢天官101岁而建。两座古牌坊成了桃山一张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名片。


  桃山开基业  感恩重仁义


  龟泉。


  谢氏家庙。


  桃山谢氏创乡始祖梅叟公,讳宗文,字尚质,他的父亲谢东山原居梅冈都玉滘乡翔龙村,是抗元民族英雄、南宋爱国诗人谢翱的曾孙。据《揭阳县志·卷三》记载,元末社会动荡不安,流贼四处祸害百姓,富甲一方的东山公一家惨遭洗劫,他和妻子黄氏不幸被害,偏室石氏带着亲生女儿和嫡子谢宗文万幸脱身,一路奔逃。然而贼寇紧追不舍,石氏无法带两个幼童逃奔,只好舍弃亲生女儿,抱着梅叟公逃生,逃到溪边渡口时还是被贼寇追上。贼寇问石氏:“你为何丢弃自己的女儿,却带着正室的儿子逃走?”石氏对贼寇说,嫡子是其夫谢家唯一血脉,她不能因私而让谢家断绝香火。贼寇听后备受感动,于是放石氏母子一条生路。


  死里逃生的石氏带着幼子逃到桃山,被心地善良的潘员外收留,并借一间柴房给他们居住,石氏嫲一边抚养幼子,一边辛勤地劳作。据传石氏嫲外出放牛,经常从今天的市头联社龟山脚下经过,有一次适逢天气炎热,口干舌渴,石氏嫲见此处有一泉水,便就地取水喝,倍感清甜舒爽,于是在泉眼处挖成一个水窟。后来泉眼四周被垒筑上石篱,形成一口水井。如今井水依然清醇,每天前来取水的民众络绎不绝,当地人称之为龟泉。


  在石氏嫲含辛茹苦的抚养下,梅叟公长大成人,她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带着梅叟公向官府伸冤,状告豪强侵占谢家财物田产。最终谢家告赢了官司,追回被侵占财产,并得以收取田租。十多年后,石氏嫲卖掉远在翔龙部分田产,收回大笔资金转到桃山另创新业,由此谢氏在桃山日益兴旺。


  随着谢氏族人的不断繁衍壮大,原居住在桃山的其他姓氏族人陆续外迁,包括原来收留石氏嫲母子的潘员外一家,也都迁到其他地方另创基业。为了纪念潘员外的恩情,谢氏族人把潘氏祖宅及潘厝围地予以悉心保护,传承至今,让仁义之风在桃山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谢家枝叶盛  和谐共振兴


  新市大夫第建筑群。


  谢氏落籍桃山之后,开枝散叶,人口不断增长,各大房系也开始分创宅第,其中二房和三房合力营建红门楼。所谓红门楼,是一座三进式宅第,背靠狮山,左辅是龟山,右弼是神山,前有双重过堂水汇合东流。红门楼建成后,原聚居在附近的异姓族人陆续外迁,渐渐成为纯谢姓族人的聚落。如建于宫头围的妈祖宫,原为龙氏族人所建,后龙氏外迁,妈祖的香火遂由谢氏族人供奉。位于许山南麓的三山国王庙,原是明朝中期居住在本地的郑氏所创建,清康熙年间“海禁”解除后,郑氏迁回邹堂,神祇同样备受谢氏族众信仰祀奉。


  历史上的桃山,不仅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还是一个商贸重镇,这从建于新市经联社境内的关帝庙,便能找到历史的见证。关圣帝君是关羽的化身,在民间被视为武财神,一般在经济发达、商贸活跃的地方都建有关帝庙。在新市关帝庙附近原来设有一个海关办事机构,据谢氏族老介绍,这个海关办事机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朝廷设立粤海关时在揭阳炮台设置的一个正税口,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桃山经济的发达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在市下经联社,这里耸立着一座南海圣王庙,当地人称之为沙陇宫。南海圣王即民间尊崇的南海神,以前人们漂洋过海、商贸、捕捞都要到庙里祈求平安,然后从庙前码头乘船启航。据传人们有求必能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南海圣王庙以及古码头的保护修缮,既是古桃山乡商贸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揭阳商贸文化的一份历史印记。


  弘扬先祖美德,抒写时代文明。桃山、新市谢氏族人在保护传统村落,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同时,不断扮靓家园,营建新时代文明。族人们表示,桃山、新市既是毗邻的乡村,更是同宗同祖的兄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他们将保护好古村境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让优秀的家风美德、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弘扬。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