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家教忌语须知道 鼓励引导别踩坑
发布时间: 2023-11-28 来源: 作者: 刘春玉 通讯员:吴 莹

  有位妈妈一说起读四年级的儿子就直叹气,她说:“孩子每天都不让人省心,每件事情都要不停地催促,比如‘不要看电视了’‘不要玩游戏了’‘该做作业了’等,费力费气催一下孩子就动一下,天天如此,唠叨、碎碎念甚至暴跳如雷,这样日复一日环绕在家庭上空,我们当父母的心累心烦,但孩子始终没有什么改变,甚至形成逆反心理,经常会说‘就知道催,烦死了’‘我要是不去,会怎样’等,好像故意要激怒父母一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家庭文化协会会长谢丽容认为,不同的话语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中有一些话是忌语,最好别说,家长不妨运用提醒的方式、心平气和的语气,引导孩子动脑思考,怎么做会引起什么结果。只有让孩子明白事情的意义,体会到自己的责任,孩子才会知道自己后续要做什么。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学会引导和鼓励等有效的激励方法,并给予孩子客观评价与具体化建议,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林洁松 摄


  忌打击孩子自尊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语言可分为积极语言(鼓励、表扬、认可等)和消极语言(批评、讽刺、威吓等),家长不同的语言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积极语言带来积极行为,消极语言带来消极行为。


  一位长期从事初中教育的省级优秀班主任老师说,家长应依据孩子成长阶段的特点去看待孩子的错误,我们不反对用严厉的语言警示孩子的某些行为,但严厉的语言决不能伤害孩子的心灵,更不能常用和滥用。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经常会用这样一些语言,如“笨蛋,你太傻了”“你能考上好的大学,太阳从西边出来”“看看别的同学,你不害臊吗”“考了59分你好意思吗”“这个都干不了,还能干什么”等。


  有调查表明,93.3%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谢丽容指出,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拿孩子的缺点和同龄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对孩子的刺激和伤害很大,会使孩子丧失自信,产生自卑感。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有自尊心,如果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考虑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孩子就是一顿训斥,非但不能使孩子牢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记得最牢的反而是受到了羞辱,甚至会对家长产生反感。


  教育孩子的过程免不了批评,但是批评一定不能讽刺挖苦。谢丽容认为,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超越了孩子能够接受的范围,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是孩子成长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不能伤害。自尊心受到损害的孩子,在成长中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


  忌打击孩子自信心


  人的一生要充实,必须具备四种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即自信、自尊、自强、自爱。其中,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孩子充满信心,才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很多家长都期望孩子能够早日实现愿望和理想,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却忽视了孩子的自信心,常常无意中说一些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话,如“不争气的东西”“你怎么样样不如别人”“你不像我的孩子,再也懒得管你了”“为了你读书,家里可是负债累累,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啊”等。


  调查表明,94%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家庭教育也一样。谢丽容表示,如果家长对孩子进行难度过高、强度过大的教育,孩子学起来很辛苦,即使十分努力、尽力了,也达不到要求,这会极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越来越质疑自己。


  忌不恰当的奖与罚


  生活中,有些家长总会说:“成绩这么差,罚你一个月不许……”“只要你考得好,要什么给什么!”……


  相关调查表明,93.7%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澳大利亚心理学博士博森曾指出,滥用惩罚手段会引起不良后果:受到惩罚的孩子倾向于报复家长;惩罚仅仅暂时镇压某种行为,却没有起到消除某种行为的效果,此后可能还会变本加厉,家长只好不断实施惩罚;惩罚要求家长为孩子的行为负责,孩子却不知道要为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而本来应该由孩子进行选择,负起责任,承担后果。


  谢丽容指出,惩罚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家长在惩罚孩子时要发现孩子的潜力和优点,帮助他们不断自我反思,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自觉迁移,提高品性和学识,这样的“惩罚”才是最有效的。


  博森博士指出,不当的奖励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孩子逐渐学会不论父母要求自己做什么,都必须提供奖励;奖励有时会让孩子泄气,因为有时奖励话语的潜台词蕴含的是否定的意思。


  谢丽容表示,不恰当的奖励无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当一个孩子自律、负责地行动时,本身就是他应该做的。对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在家庭教育中,奖励应主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即表扬,这样能使孩子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忌过度尊严与失去尊严


  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总会说这样的话:“住嘴!”“我要管不了你,就不是你妈(爸)了!”“小祖宗,我求你了!”……


  有关调查表明,90.3%的北大学生家长(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对孩子使用过以上或类似语言。


  谢丽容认为,家长应把孩子看作人格独立、与自己平等的人,多体谅、理解、尊重孩子,让自己在孩子眼里是朋友、伙伴,而不是绝对“权威”,实现和孩子感情上的磨合、心理上的沟通;而家长对孩子无原则的“民主”和放纵,会使孩子被宠坏,变得为所欲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同样会产生不良后果,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权威下降,孩子根本不会把家长的教育放在眼里;家长最好避免当众、当场对孩子说出改进意见,可以在事情过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同探讨解决办法,家长与孩子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建立信任关系。


  改变从家长开始


  谢丽容指出,不同的话语带来的教育效果不同。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家长平时惯用的教育方式既无法帮助孩子行动起来,也无法达到家长希望的结果,那么就需要家长改变教育引导的方式了。


  家长如果一直盯着,并不停地告诉孩子下一步要做什么或者命令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只是在父母控制下作出被动行为,无法记住自己该做的事。谢丽容表示,此时要先从家长的话术、词语开始改变。比如提醒孩子,“看看现在你该做什么?”“是不是还有什么需要做的?”改变沿袭已久的模式,并不断地重复练习,直到变成家长的习惯。


  在“结合自身经验,什么是成功家长的标准”这一问题调查中,北大学生家长提到最多的是:总能实施以关爱,给予信心,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学习方面,善于启发引导孩子;平等相处,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谢丽容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切忌强制和批评孩子,要学会引导和鼓励等有效的激励方法。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共同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寻找改进方法,并给予孩子客观评价与具体化建议,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