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集邮:方寸之间的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 2023-11-27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蔡烨华

  集邮,曾经是一种风靡全球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传播知识、历史、艺术的载体。然而,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文化活动的多元化,集邮的魅力逐渐消退。日前,潮州2023第15届广东省集邮展览在潮州美术馆举行,这场广东省最高级别的集邮盛会,吸引了众多集邮爱好者前往打卡,也唤起了更多人对集邮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了解到,揭阳市集邮协会于今年迎来30周岁“生日”,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不少“邮痴”,乐此不疲地坚持着集邮。他们不仅关注邮票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也重视邮票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深入研究、交流和分享,保持着集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虽然集邮热潮消退,仍有人坚持集邮,他们更注重邮票的历史文化价值,集邮展依然吸引着人们前往打卡。涂英鹏 摄


  1904年欧洲传教士从揭阳寄往德国的实寄封。黄育敏 藏


  民国时期揭阳县城的集邮活动。林登美 作


  实寄封见证揭阳邮政的建立发展


  邮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期。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英国发明的黑便士,中国最早的邮票是清朝的大龙邮票。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2月20日,清政府在汕头设立首家官办邮政总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汕头邮政通信业开始向内地延伸,相继分别在潮州、揭阳、潮阳、澄海等地设立邮局。“揭阳大清邮政局于1902年5月5日开办,为二等邮政局,属于汕头邮政总局管辖。”来自揭阳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理事黄育敏在其创作的邮集作品《揭阳清代民国时期邮政》中,展示揭阳地区邮政的建立、发展,并对邮资,邮路,邮戳都一一研究说明。据介绍,揭阳邮政局没有发现使用大圆戳、八卦戳、小圆戳的记录,在1904年干支戳启用前,使用的是一般邮政分局使用的碑型戳——“揭阳邮政局”,这是揭阳大清邮政局最早使用的一款邮戳。在这个邮集中,就有这么一枚盖着“揭阳邮政局”碑型戳,贴大清邮政发行的蟠龙邮票的实寄封,是1904年德国传教士从揭阳寄往德国的。该实寄封是目前发现的揭阳地区最早期实寄封,成为揭阳邮政的历史见证,十分珍贵。


  市集邮协会理事林彬告诉记者,邮品不仅仅是邮票,还包括邮政机构发行和使用的封、片、简、戳等邮政用品。“邮票除了最基本的邮资凭证功能外,还有宣示国家主权、展现国家形象、反映社会历史变迁等多种价值与功能。”林彬向记者展示了他收集到的两枚盖有“凤凰市”邮戳的信封,它们分别于1953年和1957年从揭阳寄出。也正是这两枚信封,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


  原来这个“凤凰市”是揭东玉滘的一处古集市,创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命名来源于官硕李氏家庙“凤凰堂”。这处有115间铺面大市集商贸往来发达,特别是抗战时期,日寇攻占潮州大部分地区,这座处在缓冲地带的集市甚至盛极一时。他也找到了当年凤凰市邮政代办所的旧址,位于市场内53号的永生堂药铺。“1988年出版的《揭阳邮电志》有记载,凤凰市邮政代办所开办于1941年9月4号。永生堂主营项目是药铺,其次才兼营邮政业务。”林彬介绍,1943年10月揭阳大脊岭失守,附近官硕乡沦陷并惨遭日寇大屠杀,凤凰市邮政代办所被迫停业,1945年8月15日揭阳光复,同年9月14日凤凰市邮政代办所复办。1958年揭阳县各区乡相继成立人民公社制度,各人民公社所在地相应设立邮电支局所,管辖本公社内的邮政通信,带有私营性质的凤凰市邮政代办所最终被撤销。后来,随着商业贸易的中心逐渐向国道沿线转移,如今凤凰市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集邮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集邮,是伴随着邮票发行而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集邮活动开始在我国一些大城市萌芽。潮汕地区的集邮活动,据《广东集邮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左右,汕头出现了邮商和集邮人士,另据《耕余邮话》作者黄少雄在书中的回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澄海县城已有近十人的集邮队伍。至于民国时期的揭阳集邮情况,目前并没有找到确切的文字记载。不过,据1933年出生于榕城北滘尾林厝的老画家林登美回忆,民国时期,揭阳已经有集邮活动。当时,作为集邮爱好者的他,经常到榕城打铜街何良顺兴商铺南侧的一条巷子里买邮票。


  “卖邮票的摊主是一位头发稀疏的中年人,邮摊上摆放着几本集邮册,里面既有孙中山头像的中国邮票,也有很多花花绿绿的外国邮票,这些邮票都是信销的,价钱便宜,当时有很多学生和中青年人在这里选购邮票。”林登美说,他当时喜欢集颜色和图案比较丰富的外国邮票,从这些充满异国风情的小纸片上他获得了许多画画的灵感,到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他已经集满了一本集邮册。1959年林登美去广州美术学院读书,他就把这本集邮册送给了他弟弟。画风以写实著称的林登美,兴致勃勃地将当年榕城打铜街集邮摊的情景用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集邮摊上面摆放着几本集邮册,一位年轻的集邮爱好者一边翻看集邮册一边和摊主交谈,另外一位身穿西服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正欲离开,两位身穿童子军服的赤脚小学生正一脸欣喜地讨论着刚买到手的邮票……老先生为这幅画题字:“放眼世界,四十年代县城集邮摊,癸卯年春月九十一翁登美笔忆”。林登美认为,正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帮助年少的他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市的集邮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至90年代,揭阳集邮迎来热潮。1993年,揭阳市集邮协会成立,开启了揭阳集邮的新征程。市邮协积极推动各县(市、区)成立邮协、举办集邮展览和比赛,促进集邮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增进公众对集邮文化的兴趣和关注。与人们印象中“集邮是老年人的活动”不同,目前,我市的集邮爱好者群体以中青年人为主,最小的集邮爱好者不足10岁。


  市邮协于今年迎来30周岁“生日”,广大集邮爱好者将他们的集邮情缘诉诸笔端,凝成了一本厚重的《揭岭邮缘》,深情地诉说自己在集邮路上的感受和收获。我市文史学者孙淑彦,因长期从事文博工作,喜欢收集文物类的邮票,他引用了叶圣陶的诗句“展册万象罗眼前,宛如卧游博物馆”来形容自己的集邮感受,也道出了广大集邮爱好者“方寸之间乐无穷”的心声。


  鼓励年轻一代对集邮的兴趣和参与


  方寸之内见乾坤,咫尺之间阅古今。邮票作为“国家名片”,方寸之间涵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风貌、民族风情和社会发展等,素有“微型百科全书”之称。集邮作为一项传统的文化爱好,曾经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备受热爱和追捧。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文化活动的多元化,邮票几乎退出通讯领域,随着而来的集邮热潮也正在减退。“邮票的发行仍然在继续,仍然有不少人喜欢集邮,据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的集邮人数约400万人。”林彬介绍,对于铁杆集邮爱好者来说,集邮着重于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集邮是一种可以跨越年龄、地域和文化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林彬告诉记者,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集邮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体验,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艺术享受和交流交友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魅力。


  据介绍,目前集邮收集研究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邮票本身,除了邮票,各个历史时期的旧信封、明信片、邮戳、侨批封、集邮文献等都是集邮的内容。集邮的内容、主题、创作、研究也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例如有些人每到一个旅游目的地就会在当地邮局打卡,寄出盖有当地邮戳的明信片作为留念;有些人喜欢收藏有历史痕迹的旧信封,探寻旧信封背后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我们潮汕地区的侨批封,通常除了信封还有内信,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也成为不少集邮爱好者去抢救的历史档案。”林彬介绍,像这次的潮州2023第15届广东省集邮展览,侨批类别邮集作品数量比以前明显增多,邮展还专门推出了“侨批文化日”。揭阳的吴旭、吴辉父子整理创作的侨批邮集参展。这部侨批邮集集中展示了揭阳白塔桐坑华侨林赛春先生从新加坡寄给揭阳家人的多封赡亲侨批,书写时间横跨了半个世纪,人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了解到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感受到他们浓厚的家国情怀。


  “集邮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成本也不高,我认为不会消失。”林彬认为,集邮虽然遭遇了危机,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未来。揭阳邮友陈晓鹏正上初中的女儿陈莉,创作的一部邮集《书圣王羲之》,上个月参加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四川绵阳举办的“2023中华全国青少年集邮展览”,获得了铜奖。林彬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儿子,在爸爸的影响下也很喜欢集邮。每逢周日,一有空父子俩就到市区东风广场对面的集邮门市部,购买新发行的邮票。孩子每次回来就摆弄新买到的邮票,玩得不亦乐乎。通过集邮,不仅大大增加孩子的知识面,也提升了他的审美情趣。“其实如果有更多机会让孩子们接触到邮票的话,我相信他们都会喜欢的,因为邮票的内容包罗万象,画面也比较漂亮。”林彬认为,集邮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见证的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仍有不可替代性。相关方面可以通过举办集邮展览、文化交流、扩大邮票的使用范围等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将集邮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特别是提高年轻一代对集邮的兴趣,注重集邮教育的普及,不断培养新的集邮爱好者和专业人才。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