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渔湖街道:从县下古“都”到城市街区
发布时间: 2023-11-23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蔡逸龙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55)


  渔湖港。


  渔湖街道鸟瞰。


  渔湖街道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乾隆《揭阳县志》渔湖都图上的今渔湖街道辖域古村分布。阿龙 截图


  渔湖街道机关办公大院。


  望江北路渔湖段。


  记者专访渔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黄韵珊(右)。


  从望江北路滨江大道路口南行290米至镇前街,西行73米,就来到榕城区渔湖街道机关办公大院。渔湖街道是2021年10月设立的镇级政区。


  2023年初冬,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走进渔湖,这是我们继中山、榕华、溪南、凤美和京冈之后采访的第6个街道。渔湖街道位于榕城区地图“锦鲤相拥”形状的中部稍西地区,北、东与溪南街道接壤,东南与凤美、京冈街道相连,南、西南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隔南河双门状河湾地段相望,西与榕东街道相交。地貌状若“大”字,辖域面积12.35平方千米,人口3.64万人。


  宜渔多湖,得名久远


  据1991年《渔湖镇志》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由蒙恬遣将任嚣、赵佗南平百越,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并派兵戍守五岭。南海郡辖揭阳等6县。潮汕、兴梅及南闽之龙溪、漳南一带设戍守区,称揭阳戍区,按县郡制,渔湖建置设亭。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始有渔湖都之设置。


  据民国时期饶宗颐编修出版的《潮州志》载,宋元丰年间(1078~1085)海阳县属潮州,县领7乡。据《吴府志》其乡、都名可考如下:永宁乡:渔湖都、桃山都、地美都、官溪都;延德乡:登云都、登隆都、隆滩都、上莆都、东莆都、南桂都、江东都、龙溪都、蓬洲都、鳄浦都、鮀江都;崇义乡:梅冈都、蓝田都、霖田都、磐溪都;……


  北宋宣和三年(1121),割海阳县永宁乡、崇义乡和延德乡的龙溪都、蓬洲都、鳄浦都、鮀江都,共2乡又4都置揭阳县。11年之后的南宋绍兴二年(1132),揭阳县撤销并入海阳县中。但仅仅6年之后,绍兴八年(1138),朝廷再度复置揭阳县,疆域仍是此前设置的2乡又4都共12都。渔湖都为县署所在地,吉帛村(今京北村)成为临时县治。两年后的绍兴十年(1140),县治移至渔湖都最西边与磐溪都相邻的玉窖村(今中山、西马街道相邻一带)。


  据上述史料,古时已有渔湖名字出现,至北宋时期已为永宁乡辖4都中的一都。两宋时期渔湖的疆域,四周均为江河环绕,西达钓鳌溪(今吊桥河),北河南河两水则从钓鳌溪北南两端向东蜿蜒奔流,在双溪嘴会合。两河河道将渔湖圈成葫芦状地带。因为地处两河冲积地带,在这一区域内,河汊、池塘遍布,形成多湖水乡,而生活于此带的先民,大多从事捕鱼职业,因此,“宜渔多湖”之地就成了这一区域的名字。


  渔都腹地,古村众多


  渔湖的人文历史,北宋以前的,因为战乱,没有太多的档案资料留存下来。但作为渔湖都的中心区域,今渔湖街道还是有很多古村落资料可考,19个自然村中,创于北宋2个,创于南宋4个,创于元代1个,创于明代12个。


  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北宋咸平二年(999),乡民陈翁捐建化龙桥(今渔湖桥),长4丈,宽1丈。”这说明,在北宋初年,渔湖一带已经有先民定住,南河河汊西港一带为人口相对集中的聚居地,过溪港的群众较多,需要修建桥梁方便溪港两岸乡民往返。而陈翁出资的方式是捐建,也说明他不是为自己的一家一族,而是为邻里四方群众建桥,这也可证明桥西岸的今阳美富远村、渔光塭内村,东岸的渔江村、港口村,在当时均有群众聚居。


  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兵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袁琛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左贬潮州刺史。袁琛原籍两浙路衢州龙游县石狮巷(今属浙江省),来潮州任职后,将家小先安置在海阳县云步(今属潮州市潮安区枫溪镇)居住。他的第三子袁熙从云步迁到渔湖都落居创村,随后把落居地命名为袁厝寨。


  元末,揭阳蓬洲都富砂乡(今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富砂村)魏蓬湖,因逃避战乱,带着家小来到袁厝寨岳家暂住。明朝建立后,局势稳定,袁氏岳父让他在寨中建宅,以便长期安居。不久,袁氏七世祖率领全族迁至西侧不远处的阳潮里定居,将袁厝寨留给魏姓亲戚居住。


  阳潮里其实也是宋村,俗称潮尾,袁氏迁来后,因地处南河河湾地带,河水宛若天然玉带,村里碧水环绕,环境优美,遂改村名为长美,但仍保留潮尾的俗称。


  不久,袁氏八世两支创下福田村、富远村。尔后,又有袁氏后人迁至长美北侧创下河上村。


  北宋时期,在西港的上游处,有一个河尾村,有多姓群众聚居。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李隆昌带领族人迁此落居后,以河尾的近音,将村名改为和美。


  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旧寨(今属榕东街道)人陈景和南迁至和美村北侧落居,其后代子孙在繁衍为村落之后,将村子命名为仁和村。


  仁和陈氏后人陈谦逸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东迁至和美村东部一带,创下玉宫村。


  明代,溪南东寨陈氏一支南迁至和美枋桥头,后来,又有潘氏从东寨潘厝迁来聚居。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又有曲溪圩埔东安围人洪东隐迁来,从和美南部拓展至东部,几百年过去,李、洪两姓居民在和美形成3个相对稳定的单姓聚居片村,即今天的和美李、东洪和南洪村。


  南宋孝宗隆兴、乾道年间(1163~1173),莆田林岳任海阳县丞,代理揭阳知县,他在来揭阳考察,过化龙桥,见南河沿岸一带的江灏是个莲花宝地,遂于此处置地创居,即今港口村。南宋末年,江灏后代林真辅迁至西港中下游西岸港角定居。这支林姓后来在明初又有人迁至下游的塭内。明代宣德三年(1428),江灏后代林西川迁至西港中下游地带,另创港下村,后以近音(潮汕话音)改为江夏村。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潮阳铜钵盂村(今属铜盂镇)郭氏一支,迁至渔湖桥北侧一带落居,创后河村。郭氏后以近音字厚和,意为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将村子命名为厚和。至明朝初年,邻近的陈姓数支迁来村北部一带定居,亦形成大族,遂以姓氏区分,将北、南两姓聚居村称为厚和陈、厚和郭。


  元初,崇义乡磐溪都花树坑村(今揭东区白塔镇花坑村)姚姓一支,迁来西港西支流下游处搭寮定居,遂将落居地命名为新寮,后以近音(潮汕话音)改为仙阳村。


  明朝中后期,广美黄姓数支,先后到西港中下游西岸定居,其地有杜龙绞庵,黄氏聚居地位于庵前,故称庵前。后因渔湖都境内有两个庵前村,遂以方位区别,改称为西庵前。


  至清乾隆《揭阳县志》编绘制渔湖都村表、图,今渔湖街道辖域,共有14村列于表、图中:港口、港下、和美、白宫、枋头桥、涂寨、袁厝寨、庵前、塭内、港角、厚和、仙阳、河上、长美。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


  渔湖街道地域,历史上由于处于渔湖都中心地带,又有官道经过,众多湖泊、河汊贯通南河,水陆交通便捷,经济繁荣,因而,大多村落都十分重视家族的教育,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成为周围乡村称赞的耕读传家之地。


  长美袁氏,自御史中丞袁熙(1067~1149)落籍渔湖袁厝寨后,崇文重教的家风就一直在家族中传承,无论是居于袁厝寨,还是搬至长美,这个家族在文化育人方面,都大有出色,据台湾《春晖堂家谱》载,自袁熙的父亲袁琛在潮汕创祖以来,袁氏后代登进士的有11人,举人23名、监生35名,贡生30名、廪生1名、庠生57名。袁熙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登进士的,其时,揭阳县尚未复置,但因为他落籍揭阳后,子孙登进士者甚多,《广东通志》和《揭阳县志》都把他记载为揭阳县首位进士(1138年朝廷复置揭阳县时,袁熙71岁,成为揭阳人)。自宋庆历至清光绪间(1041~1908),长美袁氏任正二品及以下职官者有59名。由于科举发达,长美被誉为“榕江之滨进士村”。


  渔江村自古以来兴学重教,人文蔚茂,民风淳朴。创乡始祖林西川曾立下家训:“忠孝绍家声,诗书绵世泽;赖有贤子孙,斯文重出色。”之后,在近6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诗书继世、忠孝传家、清廉律己”的处世修身之道,深深地融入了每个林氏子孙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也让渔江村才俊辈出。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乡人林春泽设立“书田”,奖励高中科第的乡人;其长子林一奇于明崇祯九年(1636)擢贡元,授揭阳县儒学训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乡人林懋烈被钦赐都察院右都御史;雍正年间(1723~1735),乡人林邦杰出任广西苍梧县令等。在现当代,渔江村更是才俊辈出,涌现了诸如创办揭阳真理中学的林建中,地理学大师、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奠基人林超,岭东著名书画家林受益,现任法国潮州会馆副馆长林东岩,香港潮属社团总团副主席兼九龙潮州同乡公会主席林荣森,著名书画家林汉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博士林浩波等一批名扬海内外的贤才。


  仙阳姚氏也是人才辈出,明初昆山学正堂姚道长;嘉靖壬子(1551)科举人姚日熙;清初(1644~1735)九军将领姚亚熊;乾隆辛酉(1741)科武举人姚万杰;道光己酉(1849)科举人姚寿同;乡进士姚映华;四品朝议大夫姚志封;清末民国时期有“鲜为人知状元”之称的潮地著名士绅姚梓芳,为光绪丁未年(1907)敕赐师范科举人,民国元年(1912),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尔后,成为潮汕著名文史学者。


  我们从1991年《渔湖镇志·历代科举表》查到,自宋代至清代,今渔湖街道辖域,取得进士、举人、贡生者,就有22人。


  从都到街,城乡蝶变


  近千年来,渔湖历经了从都到区到公社到镇,再到街道的政区沿革,每一次建制的变更,都是往城市化方向迈进。


  北宋时期的渔湖都,属海阳县边远乡下建制,为永宁乡辖下4都之一,属县辖下的三级政区。南宋绍兴八年(1138)复置揭阳县,临时县署设于吉帛(今京冈街道京北村宫后围),两年后,定县城于玉窖村(今西马、中山街道相邻处),渔湖都实际上成为县城所在地。南宋末年,县城规模形成,尔后在朝代更迭中县城毁于战火。明初,县城复建,并逐渐形成有城墙的城池,县署将城内划设为7个城坊,城内管理遂与都完全剥离,称“在城”,管理7坊即7个居民组织。渔湖都管辖领域,西边只到达东护城河(今东风河)。


  而作为县辖下二级政区的3个乡,逐渐趋于式微,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将延德乡的龙溪都析出,划归海阳县,将鮀江、鳄浦、蓬州3都析出,新置澄海县后,延德乡不再存在,揭阳只管永宁和崇义两乡。虽然到清乾隆年间重修《揭阳县志》时,永宁乡和崇义乡两乡名字还存在于县下都上的政区表上,但其存在的作用已经不大,至清代中后期,都逐渐成为县辖下的二级政区建制,直接隶属于县署。


  民国十五年(1926),全县8都改建为5区,县城城厢与渔湖都、官溪都(今仙桥、梅云街道)合并改置为第一区,渔湖都自此不再存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全县5区调整为7区,原来的渔湖都辖域和官溪都辖域合置为第七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全县7区又调整为5区,原渔湖都辖域重新划为第一区。


  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全县设置为16个区和6个区级市,渔湖设为区。1949年12月15日,渔湖区人民政府建立,区址定于江夏村(今渔江村)。1951年改称为第十六区,1952年恢复为渔湖区,政权改称区公所。


  1954年春,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将区公所驻地搬至梅兜村。1957年1月,全县撤区并乡,渔湖区改置为渔江和梅联两个大乡;西部靠近县城的下围和甲东里2村析出,划归榕城镇。县城城市化开始向东部农村拓展。同年9月4日,渔江大乡与梅联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公社驻地设于梅兜村。不久,西部靠近县城的松义乡(今榕华街道椟松4个社区和新兴街道上义、下义社区)全部析出,划归榕城镇,县城再度向东拓展。当年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名渔湖人民公社。1961年2月渔湖公社再度一分为二,析为渔江和梅联两个公社。1963年2月,两个公社再度合并为渔湖公社,公社驻地设于梅兜园林亭,当年冬,迁至江夏村办公。1972年5月1日,公社新办公大院在渔湖桥头建成,公社机关迁至新址办公。


  1984年1月,全县将公社改置为区,渔湖公社改置为渔湖区。1987年,全县撤区建镇,渔湖区改置为渔湖镇。城镇化进展步伐加快。鉴于镇域已有部分非农业人口,为方便管理,设置桥头居委会,管理非农业人口人员,因居委会驻地设于渔湖桥头,故名。不久,因所管非农人口分布于全镇各地,遂改名渔湖居委会。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渔湖镇隶属榕城区。1992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揭阳市在渔湖镇划出19平方千米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1993年7月,市政府将渔湖镇西部的陆联、燎原两村析出,新置榕东街道,隶属榕城区。1994年5月9日,将彭南村从渔湖镇析出,划归榕城区榕东街道,同时,批准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扩至渔湖全镇。1995年4月,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渔湖镇分设溪南、凤美和京冈3个街道。至此,渔湖镇管辖的地域,差不多减至1/4. 2013年3月,揭阳空港经济区设立,渔湖镇隶属空港区。2021年10月,渔湖镇改置为渔湖街道。至此,标志着渔湖辖域已向城市街区建设全面转轨。从都到公社到区到镇到街道,千年农庄一步步走到了城市街区上。


  2022年4月,随着新一轮行政区划的调整,渔湖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打造“绿美渔湖”,重彰水乡魅力


  设为街道两年来,渔湖的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街道全面配合粤东城际铁路、湖心路、渔湖路等重点项目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全面彰显渔湖海陆空铁的交通优势,带动道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充分发挥出渔湖地处揭阳中心城区,为新城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大城芯动脉的区位优势。


  对于下一步推动街道的高质量发展,街道党工委书记黄韵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渔湖街道将精心培育现代产业新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立足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建设产业强街”的战略定位,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创新引领、服务带动,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提高产业支撑力;将致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及落地建设工作,提振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将全面推进城镇品质新提升,建强高质量发展载体,全面配合推动粤东城际铁路、湖心路、渔湖路、榕东路等重点项目开发建设步伐,打造“三横四纵”交通网络,加快推动渔湖融入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步伐;将聚力开创全域振兴新局面,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打造精致精美精品乡村;将奋力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大力实施“绿美渔湖”行动,巩固榕江南河整治成效,重彰渔湖水乡魅力;将着力打造幸福生活新福祉,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出发点,持续办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发展稳定的民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将致力提升社会治理新效能,守牢高质量发展底线,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力营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将展现全面从严治党新作为,强化高质量发展保障,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在党建引领上实现新突破,为渔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全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