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潮汕传统花灯制作艺人林震一家五代人坚守传承百年——
让走马宫灯长亮永转
发布时间: 2023-11-13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蔡烨华 曾广锡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灯笼,每逢喜庆的节日,必少不了张灯结彩。夜空中一盏盏灯笼,不仅渲染着喜庆团圆的气氛,更寄托着吉祥如意的祈盼。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竹子做的灯笼寓意着“财丁兴旺”“德泽绵长”,因此,灯彩在潮汕地区远不只是一种观赏品、装饰品,更是包容丰富、功用广泛的人文事俗载体。


  “几疑游戏选超乘,联辔终宵绕一灯。金甲影随莲炬转,玉骢形逐火轮腾。”在无边的“灯海”中,那工艺精巧、造型美观、趣味丛生的“走马灯”格外引人注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曾经繁盛的传统花灯制作技艺日渐没落,走马宫灯制作因工艺繁琐,技术难度高更是濒临失传。来自汕头的潮汕传统花灯制作艺人林震,家族五代人历经百余年传承坚守,在不断创新中传承着潮汕花灯,尤其是走马宫灯的制作技艺。


  六角无骨走马宫灯。


  梅花走马宫灯。


  莲花走马宫灯。


  八角通花走马宫灯。


  林震演示传统花灯扎骨架。 通讯员 摄


  意蕴深长  潮汕花灯不单美观还富有内涵


  走进林震的工作室,屋内华灯璀璨,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数十盏灯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传统宫灯、走马灯、“无骨灯”等争奇斗艳、绚丽斑斓,让人仿佛置身梦境。记者留意到,这些花灯的灯芯内容多为山光水色、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祈盼。


  “在潮汕话中,‘灯’与‘丁’谐音,‘营元宵灯’意为图好彩头,祈求来年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在潮汕人的眼中,花灯既是喜庆节日的报时器,也有吉祥兴旺之意。”今年56岁的林震,从事花灯制作已近50年。提起花灯,言语朴实的他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潮汕花灯的起源和发展都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春节挂花灯、元宵节营花灯、各乡里“闹热”有兴灯,祠堂祭祖要点灯……潮汕花灯是适应民俗的需要而形成的,丰富的民俗活动既是花灯发展的动力和来源,又赋予了它深刻的文化内涵。花灯分为观赏类吊灯和手提花灯两大类。观赏类吊灯有走马灯、宫灯等,又称为活灯。手提花灯主要是便于手提行走,有莲花灯、动物灯,八角灯等。


  潮汕花灯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但明嘉靖四十年(1566)刻本潮剧《荔镜记》中,已有多处描写潮州城游花灯的盛况,由此推测潮汕花灯距今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代广东通志及潮州府志所载:“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各坊巧饰花灯,与京师无异。”则说明清代以前潮州花灯水平已可与京师媲美。潮州民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开始,一直唱至“九九摘印潘仁美,百屏拜寿郭子仪”,也佐证了潮汕花灯的繁盛。


  “我们家族的花灯制作运用了传统的彩扎工艺和手法,以扎为主,以彩为辅,制程繁杂精细。由我的曾爷爷林亚镰开始,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林震介绍,生于清末年间的林亚镰,其时在汕头华坞从事民俗彩扎行业。花灯制作是他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探索研制而衍生出来的一门独特手艺。此后,花灯制作技艺在这个家族代代相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林震从小耳濡目染,对花灯制作情有独钟。他7岁开始随祖父林永秀、父亲林先铭学艺,从学煮糊浆开始,到搓丝纸丁、修竹片、扎竹篾,9岁开始学习绘画、书法、剪纸、錾刻、做纱丁、做纸花等,在数十年的潜心钻研和探索完善中,全面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传统花灯制作技艺,成为行家名手。


  制作考究   走马宫灯精美奇巧独树一帜


  林震制作出来的花灯造型精巧富丽、绘画颜色鲜艳、装饰图案华美,剪纸錾刻工致,具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再加上饰以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富有吉祥寓意及伦理教化内容的艺术语言和题材,具有浓郁的潮汕特色和人文情怀。而他制作的走马宫灯,更是富丽典雅,雍容华贵,妙趣横生,在潮汕花灯界独树一帜。“做花灯讲究慢工出细活,既要心思,又要巧思。”林震告诉记者,一盏花灯,要历经煮糊浆、砍新竹、破竹篾、扎灯架、绘灯画、做纸花、錾刻角花、贴花纸等多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看似简单,却很精细,制作过程没有图纸,全凭手艺人的经验和技术。走马宫灯作为宫灯中的“佼佼者”,其制作过程更考验着制作者的工艺水平和设计能力。


  “走马灯也叫‘跑马灯’,在隋朝称‘灯影戏’,是花灯技艺中的一种。其点睛之作在灯芯中的‘走马’。其制法是以竹为骨,糊以画轴,构成中间圆柱,如覆罐状,在顶部开扇叶,点灯后热力形成气流,画轴便旋转而起,形成‘走马’的有趣视觉效果而得名。”林震介绍,走马灯从取材到成型,需经20多道工序,工艺非常繁复,往往要历时数月才能制作完成。竹子要选梅州或福建产的中绿竹,挑较长且厚度均匀,质地既软又有韧性。用刀将竹皮(竹青)加上竹肉一起劈剖成扁平的竹篾,并修削至粗细适中,后折取成合适的尺寸。再用竹篾扎花灯的主架,需要固定的点至少有40多个,在竹篾相接的地方用“棉层”纸搓成纸丁进行缚绑。缚绑时左手拿着竹骨架,虎口上还留着一堆糊,右手拿起一条纸丁,并将一头沾湿缚绑在竹篾上,然后将纸丁尾端用糊浆粘贴固定。随后就在扎成形的竹篾骨架上裱糊原先已裁剪、彩绘、渲染的纸,并逐步在上下、左右糊贴上各种剪纸、线条,再装饰上纸花朵、纱丁、吊穗等,配上灯光就算是完成,一盏色彩艳丽、装饰繁缛、极具审美趣味的“走马灯”就呈现在眼前,让人叹为观止。


  “这是最传统的走马灯做法,画轴在光热作用下匀速自行转动,使灯屏上即出现物换景移的影像。只要灯不灭,走马灯就会不停地转动。”林震说,“开扇孔”是绝活,因为开扇叶的角度、页数、朝向等都直接影响着走马的画轴的旋转速度、方向。孔开得大了转不动,开得太小又转得慢。此外,在扎制过程中篾路的施行也十分讲究,要求空间结构细密精巧。而其中的錾刻技艺又分为阴、阳两种,需要制作者运用木槌和刻刀,一锤一刀雕刻而成。同时多张纸錾刻同一个图案,确保图案尺寸大小样式相同。这些都极大地考验着制作者的技术和功底。


  五代传承   传统技艺在创新发展中前行


  在数十年的传承实践中,林震对花灯艺术执著探索,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突破,使花灯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通过他的努力,花灯的图案、造型设计上不断得到提升。花灯材质也得到不断改良,融入了既能取代传统用料,而且耐冷耐热、防火防水、不易变形的新材料。比如,他历时3个多月制作的《三星拱照》大型六角走马宫灯,灯身高达100厘米,因其造型高而大,以竹篾作为骨架无法承载重量,他特制了细小的不锈钢条焊接为骨架。实践融古会今,传承出新,制作出来的灯盏虽是六角型,但灯中间椭圆形为弧状,整体以金黄色为主调,以红、黄、银、赭、枣红、蓝、白等颜色的饰物点缀,使之显得精美富丽。灯点亮之后,通透明亮、画彩流转、缤纷斑斓,极具视觉冲击力。


  “传统工艺必须坚持,但是每年总要想办法创新,不然大家看了也乏味。”在林震的记忆中,每到元宵节,孩子们就提着花灯串街走巷游玩,鲤鱼灯、八角灯、莲花灯等造型随处可见。汕头中山公园也一直有举办花灯节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他制作的龙凤宫灯和爷爷、爸爸、叔叔制作的花灯一起参加民间花灯展览,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2022年,以林震家族为代表的汕头花灯制作技艺被列为非遗项目,同年10月,林震的花灯作品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五楼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进行展览。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再加之技艺繁琐考究,费时费力,导致年轻人从业热情下降。传统花灯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传统“走马灯”更出现濒临失传的境况。见证了汕头花灯的兴盛与落寞,林震有失落、有无奈,但他仍然选择坚守。为了使这一独具潮汕风格的传统技艺不致湮没失传,林震创办起了自己的文化公司,致力于汕头花灯的传承和推广,并逐步将技艺传授两个女儿林士琛和林士麟。跟随着父亲制作花灯多年,林士琛、林士麟姐妹俩也不断地探索着在花灯制作中融入年轻人的审美情趣,让花灯更加流光溢彩。


  “对于我而言,做花灯是一门手艺,更是传承的匠心。”林震告诉记者,他做花灯不是为了赚钱,以前是源自于一份深入骨髓的爱好,是一份来自家族的传承,现在更是一份将濒临失传的手艺传承下去的责任。为了更进一步宣传花灯制作技艺, 林震积极参加非遗展演,带徒授艺,并通过公众号推广花灯制作技艺和工艺特征。他在身体力行地做好非遗传承人,也在用这份坚守点亮潮汕走马宫灯,守护它不被熄灭,长明永转!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