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家长陪伴有方 孩子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 2023-09-26 来源: 作者: 刘春玉 通讯员 林 莉

现实生活中,作为“80后”的家长,从出生到成年,处在经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总能撞上、赶上最先或最重大的变化时刻,比如最先体验到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是家庭中矛盾相对集中的一代人。而作为“10后”的孩子,处在物质极大丰富、时代迅速发展的时期,网络技术高度应用,智能产品广泛普及,他们身上处处洋溢着现代的气息。他们大多不知饥寒且追求时尚,在各种游戏里兴奋地体验着各种苦与乐,在艺术中感受着文化的力量,在因材施教的课堂上汲取着文化知识,在拓展实践中接触着美丽大自然……作为文化背景大不同的两代人,亲子关系总能碰撞出精彩的故事。对此,揭阳市天蓝心理服务中心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认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孩子的心理特点,用心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做游戏做运动,与孩子实现良好沟通,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亲子关系才能温馨有爱,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还在于家庭应有一个平和的氛围,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林洁松 摄


家长首先要认识孩子的心理特点


陈洁婷认为,要实现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家长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孩子的心理特点。


0至1岁的婴儿期,孩子需要信任感、安全感。这个阶段的孩子完全依赖养育者的照料,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要为孩子提供健康的食物、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启蒙的娱乐方式。孩子的安全感与信任感的建立主要来自这个阶段,除了食物、睡眠和环境安全安静,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稳定也同样重要。这里的稳定是指不要频繁更换养育者,比如前几个月是妈妈照顾孩子,后来又换成姥姥姥爷,然后又换成爷爷奶奶,这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事实上,直到孩子成年,都不建议频繁更换养育者,同时,养育者的情绪必须是稳定的。因此,家长在此阶段不要与孩子有长时间的分离,而是要保持稳定的养育人和安全温馨的环境。


1至3岁的幼儿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探索和依赖。伴随着孩子学会走路和其他能力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将目光放到更远的地方。孩子开始对家和家人以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孩子们一边笨拙而又勇敢地迈出探索的步伐,一边又需要回到家长身边寻求安全与鼓励。这个阶段还包含人生第一个反抗期,这是孩子自主性的萌芽,也是孩子成长的证明,需要家长保护好和正确引导,重要的是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家长要尽可能支持孩子向外探索。


3至6岁的玩耍期、俄狄浦斯期,孩子需要的是玩耍和性别认同。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俄狄浦斯期,一方面是对异性父母的依赖与独占欲,另一方面是与同性父母的竞争和模仿,这是孩子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同性父母既是孩子的模仿榜样又是竞争者。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大量时间去玩耍,以玩耍来认识自身,认识世界,并开始进行最早的社交活动,逐渐学习如何与自然共处,与身边人相处。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游戏与运动条件,特别是父亲,更要投入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亲子运动,带娃良方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能够科学又轻松地带娃。然而,有一些年轻父母,虽有带娃之心,却无带娃的技巧,不知如何是好。对此,陈洁婷表示,家长带娃不仅仅是吃喝拉撒的日常照料,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陪伴和互动。有一个孩子喜欢、健康快乐又容易实行的带娃良方,就是亲子运动。


运动锻炼能有效改善情绪。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自己,常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运动与学习会产生冲突。有的家长认为,学习要以第一为目的,参加运动也可以,但同样要以金牌为目标。可是如此一来,运动就不再是运动,而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有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情绪、降低青少年的悲观感和不良倾向,也可以作为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一项干预措施。对此,陈洁婷指出,从小与父母经常一起做亲子运动的孩子,往往情绪更稳定、更快乐、有安全感,情商也更高,对不同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运动有助于培养坚强意志。运动最能培养孩子坚持、忍耐、抗挫折等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还能够帮助孩子深入灵魂,发现自己,使人更加自信阳光。热爱运动的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具备勇往直前的意志,像阿甘一样,只要一听到“跑”,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豺狼虎豹,能避开就避开,不能避就闯过去。对此,陈洁婷表示,如果一年365天,孩子每天都接受不同强度和数量的训练,长期运动下来,相信孩子能拥有坚强的毅力,同时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提高孩子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孩子更自信、更阳光。


用爱共情,共同成长


陈洁婷认为,要与孩子实现良好沟通,家长就要放下架子,停止数落孩子,修炼好脾气,用爱心耐心与孩子共情,积极倾听孩子,接纳回应孩子。当孩子遇到事情时,家长要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他的知心朋友;在沟通中家长要注意表达尊重、平等相处、建立连接,充分理解孩子,用爱共情,孩子身心会更健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此,陈洁婷认为,家长的以身作则在家庭教育中是最有效的办法。


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陈洁婷表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身教远比言传重要得多,家长做榜样,孩子更优秀,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家长想要让孩子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做给孩子看。


陈洁婷认为,父母正向的言行举止是最好的教育。例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主动地学习、阅读,不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经常自觉锻炼身体,勤恳地工作,孝敬老人,不在公共场所喧哗、吸烟,不违反交通规则等等,用正向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孩子。如果家长本身难以自律,却要求孩子自律,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家长需要多反省自身,做好示范。家长平时在指导孩子时,总会对孩子说“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以此规范孩子的言行,然而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因此,在要求孩子改进的同时,家长也应该反躬自省,不断发现并纠正自身的错误,让自身人格逐渐完善,与孩子共同成长。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耐心,多用心陪伴孩子,用爱共情,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就能拥有快乐的家庭生活,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地成长。


(编辑: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