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好家风》。陈传生 作
十多年来,我对潮汕地区剪纸已故老艺术家及当今年轻一代新秀的佳作,都曾先后给予撰文点评并见于报端。所以今再说剪纸,似乎没什么新鲜感。时下人们所见的剪纸几乎都是花鸟、虫鱼、珍禽、瑞兽、瓜果等传统的纹样,人物题材也离不开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等,根本谈不上有反映当今社会生活的作品。就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陈传生而言,他在创作上曾经感到很困惑,人们因对剪纸缺乏全面了解,误以为只有用铰刀才是剪纸;加之作品往往招来了诸如“没有传统”之类的议论,由此可见民间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道路是很艰难的。然而,时下浮躁之风盛行,他仍不跟着风气走,坚持在传统里求发展,走自己的艺术之路,把目光投向身边发生的事物,潜心观察、细心琢磨,融入自己的思想,显得与他人的不同,非常难能可贵。这《好家风》刻纸的确给予我的品读带来了愉悦,值得为之撰文介绍。
在中华民族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家风总是蕴藏在每个家庭里,体现在每个家族的兴衰变化中。2014年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开展“潮人好家风”主题活动,陈传生根据“好家风”评选的内容,着力彰显潮人家风丰厚的道德内涵,弘扬正能量,大胆探索,努力拓展表现范畴,赋予剪纸更多时代精神,给传统艺术以更新的生命力,创作了这幅《好家风》刻纸,在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好家风》直径112厘米,算是大幅作品,画面与传统剪纸不同,不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用平视、直观的方法刻画物象,让观者一目了然。说它是团花式构图,真的是既似又不似,并没有传统的围绕中心呈放射形的组合,或中心向外一圈圈扩散,而是每组的图案相对独立,但又与整体关联,突出主体的人物形象,其他建筑物、树木、花草、景观等作为衬托,有主有次,有虚有实,有大有小,形成节奏,营造一种整体氛围。瞧!中心的圆圈内是一个大“福”字, 24个小圆圈和小“福”字环绕四周,形成向心的式样;此后为放射状的分格排列,分别为“和为贵”“勤为本”“俭养德”“学以恒”“诚立身”“孝当先”等六个不同小画面,配衬的纹样、图案和文字与主体密切相关;外圈用汕头市花金凤花作为装饰,使整体就像组画一样呈现在眼前,显得构图新颖,形式感强,清新质朴,给人以视觉美感。
剪纸是以刻刀和剪刀为工具,作用于纸箔等材料,成为一种平面的镂空艺术品,它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有自身的规律和表现特点,所以也就有一套特定的技法。“阳剪”“阴剪”“锯齿纹”“月牙纹”“云纹”“万字纹”“水纹”“卷草纹”等,已经众所周知。陈传生的这幅作品就技法来说,既有传统的“阳剪”和“阴剪”,也有“锯齿纹”“月牙纹”,但并没有一味地追求传统的样式,更多的是注重点、线、面的构成,靠规整流畅的线条加以刻画物象。然而,我格外欣赏的,还是人物形象“剪影”在画面上巧妙地运用,它增添了灵动和丰富,成为整幅作品的亮点,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和装饰性,这在潮汕地区传统剪纸中并不多见,可见其匠心独具。但见男女老少十三个人物形象,无论侧面,还是正面,都根据形象的特征刻其轮廓,无内部结构及脸部刻画,而是通过影的造型来表现形象,头发用阴刻线条加以表现。为了避免影的“黑”的部分太多,在大块的“黑”面中刻上花朵、月牙、锯齿、福字、寿字、几何纹饰及横、直线纹,打破了大面积“黑”面的沉闷感。这样的处理方法,形成一些“灰”调子,使作品具有虚实、疏密、明暗、节奏等多方面的效果,充满着浓郁的艺术韵致。就拿这“孝为先”来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将传统美德发扬下去。画面上表现的是在潮汕传统民居的外埕上,阳光下绿树茂密,鲜花盛开,左下方地上一只小猫依偎在母猫身边,还在玩耍一团纱线;弯腰的婆婆坐在小凳子上,后面的儿媳妇用双手给老人家捶背,突然发觉她背后也有人给其捶背,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小女儿站在凳子上,学她模样,多么温馨、孝顺的一幕啊!所有的景物、人物都融为一体,“孝为先”主题鲜明突出。在这里阳刻与阴刻并用,用“锯齿”“月牙”纹刻画猫的毛发及装饰图纹,树木枝干和叶、花瓣、花叶纹理等,显其质感和量感;建筑物的横与直、长与短、粗与细等线条,有条不紊,恰到好处。作为主体的三个人物形象全都是“剪影”,为避免一片“黑”,显得沉闷、死板,作者巧妙地在人物的头发、上衣、衣袖和裾,用各种线条、花纹加以刻画,婆婆和儿媳妇就靠头发、衣纹和鞋的不同来显示,所有的这些处理手法,使之在对比中又显得和谐,妙在其中,无不让人击节赞叹。
《好家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散发着刻纸艺术的芬芳,在2016年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中斩获金奖,陈传生对艺术如此执着追求,大胆创新让我感动。篇幅所限,就此打住。
(作者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