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预制菜进校园”话题引发网友热议。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9月11日以来,已有多地官方机构在答复家长反映的情况时,就“预制菜进校园”问题进行了回应。山东青岛、海南海口琼山区等地均已表态不会给学校使用预制菜。(9月17日《北京青年报》)
“预制菜进校园”之所以频频冲上热搜,引发家长们的焦虑和质疑,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是因为它关乎学生们的身体健康。中小学生包括幼儿园孩子们,都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间阶段,为这个群体提供的饭菜食品,不仅要口味佳、营养高,更需把食品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容不得丝毫懈怠。
预制菜作为餐饮行业的“新赛道”,具有方便快捷的先天优势,已成为国内各地争相发展的新兴产业。而预制菜走进校园,成为不少学校的优先选项,是基于学校食堂、配餐中心,在为学生们做饭菜时,只需“热一热、烫一烫和煮一煮”。这不但可以降低管理风险,不会出现类似“指鼠为鸭”闹剧,也能大大降低餐饮经营者的运营成本。
从食品生产的角度来审视,严格落实生产管理流程,采用真空包装、高压灭菌等先进技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预制菜,安全性是可以得到有效保障的。但是,预制菜,毕竟是新兴事物,既没有相应的安全评价标准,也没有架构起相应的市场监管机制,存在生产不规范、卫生不合格、高盐高脂、添加剂超量等问题。尤其是,“预制菜进校园”则意味着,让预制菜“唱主角”,学生们会“顿顿吃,天天吃”,一吃就是若干年,这难免让家长们对孩子身体健康担忧。正因为如此,有媒体报道,不少家长不得不在午餐时段选择给孩子送饭。
实际上,2019年4月,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实施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建立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师生家长公开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等信息;学校在供餐单位选择等重大事项上,应听取家委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显然,推行“预制菜进校园”,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经过严格审核评估,以及公开用餐信息,充分保障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反观江西赣州蓉江新区等一些地方,预制菜走进校园的做法,大都是藏着掖着、“无声无息”进行的。一则,在信息公开方面,校园食堂等显眼处没有主动明示、告知是预制菜。二则,在“预制菜进校园”程序上,家委会与学生代表缺席,没有参与其中。这意味着,学生、家长原本有权在事先知晓和了解,在事中选择学校提供的预制菜,却搞成了“先实施,后告知”,甚至个别学校硬性推行,剥夺了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当然,作为一名普通公众,也不应视“预制菜进校园”为洪水猛兽,一概地否定,“一刀切”地禁止预制菜走进校园。而不妨让学校尊重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提供多种供餐方式,让家长和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3/52/13062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