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榕城区地都镇振华小学教师吴秀玲:用爱托举山里孩子的希望
发布时间: 2023-09-15 来源: 作者: 洪炯珊

吴秀玲扎根山区,努力让山里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通讯员 摄


榕城区地都镇振华小学教师吴秀玲从教33年来,一直扎根在师资匮乏的山区学校,多次放弃军属随军调岗机会,默默无闻地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我也是山里长大的孩子,深切地感受到山区孩子的不容易。我愿意尽己所能,让山里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更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吴秀玲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山区孩子的爱。


33载扎根山区,舍小家顾大家


1990年初中毕业的吴秀玲,因家庭贫困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那时我的母校军民学校急缺老师,我于是踏上三尺讲台,当上一名代课老师。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扎根自己的家乡教书育人,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山区,改变自己的命运!”吴秀玲一边拿起了粉笔教书育人,一边不忘埋头函授学习,继续着自己的求学梦。终于,她于1997年转正,2010年调到了同样师资匮乏的地都振华小学。


结婚后的吴秀玲,面临着与身为军人的爱人两地分居的现实困难。即使多次有机会随军调岗,但当她一想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窘境,想到落后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教育、需要老师,她就坚定地留了下来。她说:“要想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就要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如果每位老师有条件就调走了,那贫穷落后的山区教育怎么办?尤其是在二三十年前,山区教学工资特别低,没有人愿意来这教书。所以我一次次跟老公商量,让我留下来,这里是我的根,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吴秀玲这一扎根,就是33年。


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奉献


贫困山区学校里,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生活条件差。33年来,吴秀玲克服了种种困难,只为让山里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早期学校教学设备相对简陋,学生们对单一的黑板教学总会觉得枯燥,吴秀玲每次备课时都会尽可能地把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们的专注力。山里娃们放学后常常要帮助家里做家务、干农活,课后复习时间很少,于是吴秀玲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们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作为山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对待学生要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多与孩子们交流沟通,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变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家庭环境施教。”吴秀玲还认为,山区孩子更缺乏陪伴和爱,所以老师给予他们的爱显得更加重要。她说:“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这种爱,既是师生爱,也是母子爱,让孩子体会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亲切、无话不说,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路艰辛一路歌,吴秀玲默默坚守山区教育,把青春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用热情教书,用大爱育人。回首教育之路,她深情地说:“作为一名党员,能够在群众中需要帮助的地方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社会价值,我觉得很光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每次看到曾经懵懂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就感到欣慰。我也更加坚定自己坚守大山、守护教育的决心!”


(编辑: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