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武略第(杨石魂故居):见证铮铮中华魂 传扬悠悠家国情
发布时间: 2023-08-21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蔡烨华

  1927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等起义领导人率起义军南下广东,在潮汕建立红色政权,后因强敌围攻而失败。在这个危急时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碍,成功护送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领导人安全转移到香港,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他就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杨石魂。


  位于普宁市南溪镇钟堂村钟堂圩桥头的仁厚里,以“四点金”武略第为主体,是一座典型的潮汕传统建筑风格院落。这座百年老宅,是杨石魂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记录着他为民族为人民奋斗终生的革命历程,以及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的家国情怀。


  位于普宁市南溪镇钟堂村的杨石魂故居,集展示、教育、研学等为一体,向人们讲述英烈的故事。涂英鹏 陈少强 摄 


  古朴老宅闪耀红色光芒


  粉墙黛瓦,碧水环绕的杨石魂故居,由杨石魂祖父于清朝光绪年间所建,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屋顶为瓦木结构。从建筑的造型风格、屋内的陈列摆设、满屋的人文气息,人们仍然能感受到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而故居的展厅内陈列展示的实物、图片、绘制场景、光影记录等,生动再现了杨石魂浴血奋战、坚贞不屈的革命生涯和可歌可泣的光辉人生。同时,展览也介绍了杨石魂的父亲杨汉三对革命的支持,以及两位弟弟杨慧生、杨昌明为革命牺牲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家族对于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家风传承。


  跨进书写着“仁厚里”的门楼,还要再经过一个上书“长发其祥”的圆形内门,左拐向西才能进入庭院,颇具特色。院落的中心是一座“四点金”式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为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建筑格局,门匾题有“武略第”三个大字,字体圆润朴绰。1902年,杨石魂就在这里出生,这里还保留有他出生的房间。武略第后面为一开东西两侧门“骑双虎”后座;主座连后座东侧有2米宽通巷,为一排东厢房,一直连延接至门房共有11间。它们是当年杨石魂的伯父、叔父们的房间。


  武略第大门前为正方形庭院,其庭院之南的照壁位置,别具一格地建起了三间式的私塾,也即书斋。这处书斋面积不大,但结构十分精巧别致,古朴的中堂、小巧的天井、镂空的花窗,还配有卧室、书房、阁楼等,穿堂而过的小门顶上还有类似于兰芳桂馥等美好字样,清幽宁静,舒心宜人。据了解,1925年,周恩来曾随杨石魂来到这里,并过了一夜。如今,周恩来下榻过的房间,仍保留着当年的卧榻、桌椅、水壶等原件,并按当年的情景复原摆设,房间里的周恩来蜡像,和蔼慈祥,意气风发。


  杨石魂故居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人们透过英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功勋,深刻领悟到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舍生忘死、坚贞不屈、奋勇向前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如今,杨石魂故居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揭阳市、普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成为揭阳市和外地党员、群众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


  据了解,为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连年来,各级党政持续加大对杨石魂故居的保护修复力度,并全力整治周边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展陈水平。近年来,南溪镇也着力推动杨石魂故居与南溪水乡文旅景点串珠成链,激发参观者的爱国热情。并充分利用入选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的契机,探索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和活化。


  用坚贞不屈书写英雄传奇


  “英雄少年、学运领袖;特支书记、领军潮汕;重回潮汕、护送立功;不忘初心,坚贞不屈。”杨石魂故居墙上的导览,用这32个字概括了杨石魂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杨石魂,原名秉强,字昌义。他自小聪颖好学,15岁便考入揭阳县榕江中学,在中学期间他通过阅读了进步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1919年“五四”运动时,杨石魂是揭阳县学生会会长,也是岭东学生联合会主席,领导岭东青年学生和民众,在潮汕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1920年,杨石魂考入广州铁路专门学校。1921年秋,杨石魂参观广州黄花岗,缅怀在辛亥革命中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受先烈事迹所感动,挥笔写下了四首十六字令:“愁,惨澹黄花白骨幽。英雄血,洒遍黑神州。苦,英雄郁郁埋芳土。狮梦酣,几时重起舞。悲,壮志未酬魂已飞。铁身手,空换纪功碑。壮,中原烽火烛天汉。剑光红,鸡鸣已三唱。”革命意气,挥斥方遒,跃然纸上。1923年11月,杨石魂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在广州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任青年团广东区执委会执行委员,负责宣传工作。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杨石魂受党组织委派,回潮汕开展青年和工农运动,建立党团组织,任青年团汕头特支书记、汕头市总工会筹委会主席,领导青年学生和工人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杨石魂任汕头国民外交后援会会长,领导汕头工人援助上海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由于工作原因,杨石魂的爷爷去世时,他都无法回家奔丧。杨石魂的五弟杨昌显回忆说,父亲说杨石魂只有国没有家。杨石魂回应父亲说,尽忠不能尽孝,为工农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


  随着革命形势壮大,杨石魂还组织工农自卫军,积极开展武装斗争。1927年4月,杨石魂组织工农自卫军,参加了普宁“4·23”武装暴动,并协助成立普宁县临时人民政府。后率工农武装与海陆丰农军汇合,组建东江工农自卫军,彭湃为总指挥,杨石魂先后任副总指挥、党代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他领导潮汕地区工农武装策应起义部队,释放被关押的革命同志,并建立了7天的红色政权。


  1927年10月3日,“潮汕七日红”失败后,周恩来带病主持“流沙会议”。当天下午4时许,突然接到普宁农会会员报告“周围山头已发现大批敌军”,周恩来只好匆匆解散会议,命令起义军各领导干部率部队向海陆丰方向转移。如何护送起义军领导人安全撤离战区,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当时敌人气焰嚣张,搜查甚严,随时都有危险出现。杨石魂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承担任务,机智勇敢掩护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三位中央领导人撤离战区,从普宁安全转移到香港。并护理周恩来治好病,恢复健康,踏上新的革命征途。


  1929年2月,党中央派杨石魂到武汉重建湖北省委。杨石魂不避艰险,出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积极开展地下斗争。两个多月后,他在省委办公处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绝不向敌人出卖党的秘密。后来,他被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27岁。


  杨石魂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辉煌壮丽的革命篇章。他身上体现出的爱国爱民、坚贞不屈、奉献担当、无私无畏的崇高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至今仍绽放着耀眼光芒,也激励着后来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