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主要的风俗活动有扫墓祭祖和踏青游玩。那么,清明节还有哪些食俗呢?清明节的风俗食物多与糯米、艾草等有关,主要有朴籽粿、青团、艾粄、蒿子粑粑、乌稔饭、暖菇包等。
朴籽粿
清明节期间,潮汕地区素有“清明食叶”的民俗,就是用新鲜的朴籽树叶制作朴籽粿,这既是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也充分展现了潮汕的民俗风情和美食特色。每逢清明节,祭奠先人时供奉上朴籽粿,是潮汕人缅怀先人的特有方式。
制作朴籽粿的关键是朴籽叶,其具有清热、去积、和胃的功效。制作时,先将朴籽叶洗净、捞出、沥干。其次,用刀将树叶剁碎,与已经浸泡1个小时的粿条米混合在一起,接着放进磨浆机碾成浆汁,再加上一定比例的面粉、白糖、泡打粉搅拌成绿色粉浆。最后,准备干净的传统大鼎加水煮开,在上面摆放好专用的碗形陶模,接着在陶模碗里放进纸碗,再往纸碗倒入调配后的绿色粉浆,然后盖上盖子蒸熟,大约半小时后,就可闻到朴籽树特有的清香味了。
因为朴籽粿是用朴籽树的叶子制作的,所以做出来的朴籽粿是浅绿色的,其形状因使用的模具不同而各异,最常见的形状是圆形和红桃粿形。
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外表呈青色,其制作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制作青团时,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的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制成。
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时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节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制作青团主要用于祭祀,虽然青团流传至今已上千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它作为祭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艾粄
清明节制作艾粄,是流传于客家地区上千年的习俗。“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或黏米糕点的通称。艾粄一般在清明期间制作使用,故属于清明粄.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曲草)粄”“苎叶粄”等。每年清明节,人们外出祭祀、踏青时便会采摘些鲜嫩的艾叶、鼠曲草、竺叶、鸡矢藤和使君子等,用于制作各类清明粄.各地制作艾粄的方法及相关习俗都大同小异,甜馅或咸馅、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带通常包入豆沙馅或其他甜馅制成团状;客家人一般将艾粄压成扁圆状,以甜味为主;江西地区则喜欢裹肉馅并捏成饺子形。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也叫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区流传的一种特色食品,主要以蒿子、米粉、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在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
制作蒿子粑粑用的蒿叶是一种香蒿,其正面是深绿色,背面是白色,因生长在野外,采摘时可闻到有股特殊的清香味,是绝对的绿色无公害健康保健食品。此外,蒿子本身就是一种野菜,有抗疟、抗菌、抗寄生虫、解热等药用价值,在春天吃蒿子粑粑对身体很有益处。
乌稔饭
乌稔饭又称乌米饭,吃乌稔饭是浙江泰顺畲族清明食俗,在浙闽地区有很大影响力。据畲族民间传说,做乌稔饭是为了纪念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抗击官兵的英勇故事而来。
传说中,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突围成功,接着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吃乌米饭,并集会对歌,渐渐地,这一天就成了一个独特的节日。
烧制乌稔饭时,先从山地里采来野生乌稔树的树叶,将乌稔嫩叶洗净,然后放入清水中煮沸,捞起树叶。再将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泡,大约9小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煮熟时即可食用。
暖菇包
暖菇包是福建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包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暖菇包,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制作暖菇包,则用暖菇粉制作,形状类似弯月,更像水饺。
陈洁丹 整理